我的自学课:传统民族用药通关藤的临床应用与用药参考
发布时间:2025-10-10 23:49:41 阅读:29
通关藤,又名乌骨藤,为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的干燥藤茎,是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民族用药,在《云南抗癌中草药》《新华本草纲要》等多部典籍中均有记载,其味苦、微寒(或性凉),归肺、胃、肝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止咳平喘、通乳抗癌等功效。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,通关藤糖浆(消癌平糖浆)的临床应用价值不断被挖掘,在呼吸道疾病、恶性肿瘤、产后乳汁不通及高血压等领域均展现出确切疗效,且安全性良好。
一、通关藤的核心药理作用: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的双重验证
通关藤的临床应用源于其明确的药理作用,现代药理学研究从化学成分(如C21-甾体苷、乌骨总碱、通关藤苷等)层面,揭示了其传统功效的科学依据,同时拓展了新的治疗方向,具体可分为以下五大类:
(一)止咳平喘:针对痉挛性支气管的“精准松弛”作用
通关藤的止咳平喘功效是其最核心的药理作用之一,尤其适用于支气管痉挛引发的咳喘症状。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,其有效成分通关藤苷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具有“状态依赖性”——对正常状态的支气管无明显松弛作用,但对组胺等物质诱发的痉挛性支气管有直接松弛效果,能快速缓解气道狭窄,改善通气功能。
临床数据显示,以通关藤为主要成分的“通关散汤”治疗小儿哮喘33例,总有效率达90.6%(显效30例、有效18例、无效5例);而通关藤糖浆在临床中对各类咳嗽(无论寒咳、热咳)均有疗效,尤其针对干咳无痰或痉挛性咳嗽,可实现“3分钟见效、5分钟缓解”的快速镇咳效果,这一特点使其成为呼吸道急症的优选辅助用药。
(二)消炎抗菌:聚焦呼吸道感染的“靶向抑制”作用
通关藤的“清热解毒”功效对应现代药理中的抗炎、抗菌作用。研究发现,通关藤总苷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具有明确抑制作用,尤其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(两者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、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菌)的抑制效果显著,能减少细菌繁殖引发的炎症反应,降低气道黏膜的充血、水肿程度。
从中医理论看,呼吸道感染(如肺炎、咽喉炎、扁桃体炎)多属“热毒壅肺”证,通关藤的苦寒之性可清泻肺热、解毒消肿,与现代药理的抗菌抗炎作用形成呼应,因此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,既能缓解发热、咽痛、咳嗽等症状,又能从病因层面抑制病原体,实现“标本兼治”。
(三)抗癌抑癌:阻断肿瘤进展的“多靶点干预”作用
通关藤的抗癌作用是其现代研究的重点领域,其有效成分乌骨消癌素(含C21-甾体苷、乌骨总碱)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、多环节的特点,核心可概括为“抑制增殖+诱导凋亡+逆转耐药+增强免疫”四大维度:
•阻断肿瘤细胞分裂:乌骨消癌素能破坏肿瘤细胞分裂的关键结构——微管排列,阻止细胞进入有丝分裂阶段,切断肿瘤扩散、转移的“根源”,如同给肿瘤细胞做“绝育手术”,减少病灶转移风险;
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:通关藤提取物对白血病U937、HL60细胞,以及Ec-9706食管癌细胞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,可通过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触发癌细胞凋亡,其中对食管癌细胞的高浓度抑制率可达90%以上;
•逆转肿瘤耐药性:从通关藤中提取的化合物Tenacissimoside A能作用于耐药性肝癌细胞(HepG2/Dox),阻止细胞中P-糖蛋白的过表达(P-糖蛋白是肿瘤耐药的关键蛋白,可将化疗药物排出细胞外),从而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,解决临床中“化疗失效”的难题;
•保护免疫与血象:通关藤能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,同时恢复肿瘤患者放、化疗后的血象(如提升白细胞计数),减少放化疗引发的骨髓抑制、免疫低下等副作用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
临床验证显示,消癌平糖浆(通关藤糖浆的抗癌专用剂型)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:治疗急性白血病总有效率达66.67%,且无胃肠道反应及脱发等不良反应;治疗晚期肺癌总有效率77.8%(显效16.7%),能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期;与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使用时,还可减轻化疗导致的消化道反应(如恶心、呕吐)和造血系统损伤,实现“增效减毒”的协同作用。
(四)通乳催乳:改善产后乳汁不通的“温和调节”作用
根据《新华本草纲要》记载,通关藤“味苦、甘,性凉,能清热解毒、通乳”,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产后乳汁不下或乳汁稀少。其通乳机制可能与调节乳腺组织血液循环、促进乳腺腺泡分泌有关——产后乳汁不通多因“气血瘀滞”或“热毒壅滞”导致乳腺管堵塞,通关藤的“通利”之性可疏通乳腺管,同时其温和的药理作用不会对产后母体及婴儿产生不良影响,是产后催乳的安全选择。临床中,产后女性服用通关藤(可通过煎汤或服用含通关藤的制剂)后,乳汁分泌量可明显增加,且无明显毒副作用。
(五)降血压:基于血管扩张的“安全降压”作用
现代研究发现,通关藤苷具有明确的降血压作用,其降压机制与传统降压药不同——不通过抑制丘脑下部交感中枢,而是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实现降压,同时能对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,避免血管过度痉挛。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均显示,通关藤的降压作用平稳,且无明显毒副作用,尤其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(尤其是合并血管痉挛的患者),可作为辅助降压药物使用。
二、通关藤糖浆(消癌平糖浆)的产品特性与优势
通关藤的临床应用以制剂为主,其中通关藤糖浆(包括普通型与抗癌专用型“消癌平糖浆”)是最常用的剂型,具有以下三大优势:
(一)剂型优势:口服吸收快,适用人群广
糖浆剂为液体剂型,药物成分(如通关藤苷、总苷)溶解充分,口服后可通过胃肠道快速吸收,能迅速发挥药效(如前所述“3分钟镇咳”),尤其适合吞咽困难的人群(如肿瘤患者、小儿、老年人)。同时,糖浆剂口感较温和,可掩盖通关藤的苦味,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,这对需要长期用药的肿瘤患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为重要。
(二)功效全面:“一药多效”覆盖多科室需求
通关藤糖浆的功效涵盖“止咳、消炎、平喘、抗癌、通乳、降压”,可跨科室应用:在呼吸科用于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;在肿瘤科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;在妇产科用于产后乳汁不通;在心血管科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辅助降压。这种“多效性”使其成为基层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“百搭”药物,减少患者多药联用的复杂性。
(三)安全性高:单方制剂,无明显毒副作用
通关藤糖浆为单方制剂(主要成分仅通关藤),不含防腐剂、香精等添加剂,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:治疗急性白血病时无胃肠道反应及脱发;长期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;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(动物实验显示具有一定保肝利尿作用)。此外,其调节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,进一步降低用药风险,尤其适合慢性病患者或体质虚弱人群(如产后女性、肿瘤患者)。
三、通关藤糖浆的临床应用方案:分疾病、分证型的精准用药指导
基于通关藤糖浆的药理作用与产品特性,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现代临床经验,可针对不同疾病制定“基础用药+联合用药”的精准方案,同时明确用法用量,确保疗效最大化。
(一)呼吸道疾病:分症状、分病情的阶梯治疗方案
呼吸道疾病是通关藤糖浆的主要应用领域,涵盖急性感染(如肺炎、支气管炎)、慢性疾病(如哮喘、老慢支)及疑难病症(如肺结节、肺大泡),需根据症状(痰量、痰色)、病情严重程度调整用药,具体方案如下:
1.干咳无痰(对应急性咽炎、痉挛性咳嗽)
•核心症状:无痰、咽痒、刺激性咳嗽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•联合用药方案:单用即可,能实现快速镇咳效果
•疗程建议:3-5天
2.咳嗽有痰(对应急性支气管炎)
此类型又可根据痰色分为风热证与风寒证,具体用药方案如下:
(1)伴黄痰(风热证)
○核心症状:咳嗽伴黄痰
○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○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清肺化痰丸,可清泻肺热,增强化痰能力
○疗程建议:5-7天
(2)伴白痰(风寒证)
○核心症状:咳嗽伴白痰
○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○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通宣理肺丸,能温肺散寒,辅助化痰
○疗程建议:5-7天
3.肺炎(发热伴咳嗽)
•核心症状:高热、咳嗽、胸痛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;病情严重时可增加至每日3次
•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穴位贴敷(贴于大椎、肺俞、天突、膻中穴位),辅助退热止咳;若感染情况严重,需联合抗生素输液治疗
•疗程建议:7-10天
4.哮喘/老慢支(慢性发作期)
•核心症状:喘息、气短、症状反复发作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•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固肾定喘丸,可补肾纳气,减少病情复发;急性加重期可联合泼尼松片(短期抗炎治疗)或进行输液治疗
•疗程建议:慢性期疗程为14-21天
5.肺结节/肺大泡(稳定期)
•核心症状:无明显症状或仅伴随轻微咳嗽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•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万年青(起到软坚散结作用)与阿魏化痞膏(外用,辅助散结)
•疗程建议:1-3个月,需长期调理
6.久咳不愈(咳嗽时间超过2周)
•核心症状:咳嗽反复,伴随乏力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2次
•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常规口服药(如氨溴索),增强化痰效果
•疗程建议:7-14天
7.发热咳嗽(输液3-4天无效)
•核心症状:持续低热、咳嗽症状无缓解
•基础用药(通关藤糖浆):每次10ml,每日3次(增加剂量)
•联合用药方案:搭配万年青贴敷,增强局部药效
•疗程建议:5-7天
注:通关藤糖浆本身化痰能力较弱,若患者痰液黏稠难以咳出,需常规搭配化痰药(如氨溴索、乙酰半胱氨酸),实现“止咳+化痰+消炎”三重作用,避免痰液滞留引发二次感染。
(二)恶性肿瘤:“辅助治疗+减毒增效”的联合方案
通关藤糖浆(消癌平糖浆)在肿瘤治疗中以“辅助治疗”为主,核心作用是增强放化疗疗效、减轻副作用、改善生活质量,适用于多种实体瘤及血液系统肿瘤,具体方案如下:
1.食道癌、胃癌、肺癌、肝癌
•治疗阶段:放化疗期间
•通关藤糖浆用法用量:每次10ml,每日3次
•联合治疗方案:配合放化疗(如肺癌放疗、胃癌化疗)
•核心作用:减轻消化道反应(如恶心、呕吐),提升白细胞数量,减少骨髓抑制
2.恶性淋巴瘤、大肠癌、宫颈癌
•治疗阶段:手术后恢复期
•通关藤糖浆用法用量:每次10ml,每日3次
•联合治疗方案:配合术后营养支持(如肠内营养制剂)
•核心作用:促进伤口愈合,增强免疫力,预防肿瘤复发
3.急性白血病
•治疗阶段:化疗期间或缓解期
•通关藤糖浆用法用量:每次10ml,每日3次
•联合治疗方案:配合化疗方案(如柔红霉素+阿糖胞苷)
•核心作用:提高化疗有效率(总有效率达66.67%),且不会引发脱发、胃肠道反应等不良现象
4.晚期肺癌(无法手术/放化疗)
•治疗阶段:姑息治疗期
•通关藤糖浆用法用量:每次10ml,每日3次
•联合治疗方案:配合对症支持治疗(如止痛、吸氧)
•核心作用: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期,改善咳嗽、气短等症状
中医辨证要点:肿瘤患者多属“热毒瘀结”“正气亏虚”证,通关藤的苦寒之性可清解癌毒,同时其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“扶正”,符合“扶正祛邪”的肿瘤治疗原则,尤其适合放化疗后“热毒未清、正气已虚”的患者。
(三)产后乳汁不通:“温和通乳”的安全方案
产后乳汁不通多因气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导致乳腺管堵塞,通关藤糖浆的“通乳”功效可温和改善症状,且不影响哺乳安全,具体方案如下:
1.适用人群
产后1-7天无乳、乳汁稀少,或乳汁淤积导致乳房胀痛的产妇(需排除乳腺脓肿等器质性病变)。
2.用法用量
每次10ml,每日2次,口服,连续服用3-5天。
3.联合方案
若产妇伴随乳房胀痛(属肝气郁结证),可搭配柴胡疏肝散(起到疏肝理气作用);若伴随乏力、面色苍白(属气血不足证),可搭配当归补血汤(起到补气养血作用),以增强通乳效果。
4.注意事项
服药期间建议产妇增加哺乳次数,配合乳房热敷(每次热敷15分钟,每日2次),促进乳腺管通畅。
(四)轻中度高血压:“辅助降压”的补充方案
通关藤苷的直接血管扩张作用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的辅助治疗,尤其适合合并血管痉挛(如头痛、头晕)的患者,具体方案如下:
1.适用人群
血压波动在140-159/90-99mmHg,且无严重心、肾并发症的患者。
2.用法用量
每次10ml,每日2次,口服,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。
3.联合方案
通关藤糖浆不可替代降压药(如氨氯地平、缬沙坦),需在常规降压药基础上联合使用,同时需观察血压变化(建议每日监测血压2次,分别在早晚各监测1次)。
4.优势
无传统降压药可能引发的“体位性低血压”“干咳”等副作用,且能对抗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,平稳控制血压。
四、用药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提示
尽管通关藤糖浆安全性良好,但临床用药仍需遵循“辨证准确、剂量合理、个体化调整”原则,避免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(一)辨证禁忌:避免“寒证误用”或“虚证过用”
通关藤味苦、微寒(性凉),中医辨证中需避免以下情况:
○忌用于“虚寒性咳嗽”患者:表现为咳嗽伴清稀白痰、畏寒、手足冰凉,误用可能加重寒证;
○忌用于“脾胃虚寒”患者:表现为腹泻、大便稀溏、食欲不振,通关藤的苦寒之性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加重;
•孕妇慎用:虽无明确致畸报道,但通关藤有“通利”作用,孕早期(前3个月)需避免使用,孕中晚期需在医师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。
(二)剂量与疗程:严格遵循“病情导向”调整
•常规剂量:呼吸道疾病、高血压、乳汁不通为“10ml/次,2次/日”;肿瘤治疗为“10ml/次,3次/日”;
•特殊调整:儿童用药需减半(5ml/次,2次/日);病重患者(如重症肺炎、晚期肿瘤)可在医师指导下增量至“15ml/次,3次/日”,但连续增量不超过7天;
•疗程控制:急性疾病(如急性咳嗽、乳汁不通)疗程3-7天,症状缓解后停药;慢性疾病(如老慢支、肿瘤辅助治疗)疗程1-3个月,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(每1个月1次)。
(三)药物相互作用:避免“药效冲突”或“毒性叠加”
•与抗生素联用:治疗肺炎时,通关藤糖浆可与青霉素类、头孢类抗生素联用,无药效冲突,且能增强抗炎效果;
•与化疗药联用:与顺铂、紫杉醇等化疗药联用时,需间隔2小时服用,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相互作用,影响吸收;
•与降压药联用:与钙通道阻滞剂(如氨氯地平)联用时,需监测血压,避免血压过低(若收缩压低于110mmHg,需减少降压药剂量)。
(四)不良反应处理:罕见但需警惕
通关藤糖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,临床中仅偶见轻微胃肠道反应(如恶心、腹胀),多发生在空腹服药时,处理方式如下:
•轻微反应:改为饭后30分钟服药,症状可自行缓解;
•严重反应:若出现呕吐、腹泻,需立即停药,口服蒙脱石散(止泻)或多潘立酮(止吐),症状缓解后咨询医师是否继续用药;
•过敏反应:极罕见皮疹、瘙痒,一旦出现需立即停药,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,若出现呼吸困难、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表现,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救治。
(部分内容由AI生成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