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汇编(精简版)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三大学会制定的权威临床指导文件,涵盖神经系统、内分泌代谢、心血管、肿瘤、消化、呼吸、泌尿、骨科、妇科、儿科、风湿免疫、感染性疾病等12大系统52种疾病。以下按系统分类呈现完整内容:
一、神经系统疾病
1. 阿尔茨海默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MMSE、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,结合头颅MRI海马萎缩表现;中医属"痴呆"范畴,辨证为髓海不足(记忆力减退、腰膝酸软)、痰浊蒙窍(表情呆滞、脘腹胀满)、瘀血内阻(善忘、舌质紫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多奈哌齐、美金刚改善认知;中医髓海不足证用七福饮加减,痰浊蒙窍证用涤痰汤,配合百会、神庭艾灸及认知康复训练。
2. 癫痫
诊断标准:西医根据发作史、脑电图痫样放电及头颅CT/MRI排查病因;中医属"痫证",辨证为风痰闭阻(发作时突然昏倒、口吐白沫)、痰火扰神(发作时抽搐剧烈、口苦咽干)、瘀阻脑络(发作频繁、头痛固定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丙戊酸钠、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;中医风痰闭阻证用定痫丸加减,痰火扰神证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,配合针灸鸠尾、间使、太冲穴。
3.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帕金森病史及剂峰异动症、开关现象等表现;中医属"颤证"范畴,辨证为肝肾阴虚(震颤明显、腰膝酸软)、气血两虚(震颤乏力、面色苍白)、痰热动风(震颤伴口苦、便秘)。
治疗方法:西医调整左旋多巴剂量或加用金刚烷胺;中医肝肾阴虚证用大定风珠加减,气血两虚证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,配合头皮针舞蹈震颤控制区。
4. 广泛性焦虑障碍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DSM-5标准,病程≥6个月的过度焦虑;中医属"郁证",辨证为肝郁气滞(情绪抑郁、胸胁胀痛)、心脾两虚(焦虑伴心悸、乏力)、阴虚火旺(焦虑烦躁、手足心热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舍曲林、劳拉西泮;中医肝郁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,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,配合针灸内关、神门、太冲穴及正念减压疗法。
5. 抑郁症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DSM-5标准,存在情绪低落等核心症状≥2周;中医属"郁证""癫证",辨证为肝郁脾虚(情绪低落、食少便溏)、心肾不交(情绪抑郁、失眠多梦)、气滞血瘀(情绪抑郁、胸胁刺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氟西汀、文拉法辛;中医肝郁脾虚证用逍遥散合归脾汤,心肾不交证用天王补心丹,配合针灸百会、印堂、三阴交穴。
二、内分泌代谢疾病
6. 2型糖尿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空腹血糖≥7.0mmol/L或餐后2h血糖≥11.1mmol/L;中医属"消渴",辨证为阴虚燥热(口渴多饮、咽干口燥)、气阴两虚(乏力口渴、自汗盗汗)、阴阳两虚(畏寒肢冷、口渴多尿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二甲双胍、胰岛素等;中医阴虚燥热证用消渴方,气阴两虚证用参芪降糖颗粒,配合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胃脘下俞穴。
7.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
诊断标准:西医男性血尿酸>420μmol/L,女性>360μmol/L,伴关节肿痛;中医属"痹症",辨证为湿热蕴结(关节红肿热痛)、寒湿痹阻(关节冷痛、遇寒加重)、痰瘀互结(关节畸形、皮下结节)。
治疗方法:西医急性期予秋水仙碱,缓解期予非布司他;中医湿热蕴结证用四妙散,寒湿痹阻证用乌头汤,配合黄柏、苍术中药泡洗。
8. Graves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、血清FT3/FT4升高、TSH降低;中医属"瘿病",辨证为肝火旺盛(急躁易怒、怕热多汗)、心肝阴虚(心悸失眠、手足心热)、气阴两虚(乏力消瘦、自汗盗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甲巯咪唑、丙硫氧嘧啶;中医肝火旺盛证用龙胆泻肝汤,心肝阴虚证用天王补心丹,配合针灸合谷、太冲、甲状腺穴。
三、心血管疾病
9.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胸痛症状、冠脉造影正常但心肌灌注异常;中医属"胸痹",辨证为气阴两虚(胸闷隐痛、乏力盗汗)、痰瘀互结(胸闷如窒、舌质紫暗)、肝郁气滞(胸闷胁胀、情绪波动诱发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硝酸酯类、β受体阻滞剂;中医气阴两虚证用生脉散合丹参饮,痰瘀互结证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。
10.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冠脉造影显示粥样硬化斑块;中医属"痰浊""血瘀"范畴,辨证为痰浊阻滞(胸闷痰多)、瘀血内停(胸痛固定)、肝肾阴虚(胸闷伴头晕耳鸣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阿司匹林、他汀类药物;中医痰浊阻滞证用温胆汤,瘀血内停证用血府逐瘀汤,配合针灸内关、膻中穴。
11. 急性心肌梗死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胸痛、心肌酶升高、心电图ST段抬高;中医属"真心痛",辨证为气滞血瘀(剧烈胸痛、舌质紫暗)、痰热痹阻(胸痛伴痰多黄稠)、阳气欲脱(胸痛肢冷、大汗淋漓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急诊PCI、溶栓治疗;中医气滞血瘀证用血府逐瘀汤,阳气欲脱证用参附汤,配合针灸人中、内关穴急救。
12. 心绞痛(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)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术后胸痛复发、冠脉造影排除再狭窄;中医属"胸痹"范畴,辨证为气虚血瘀(胸闷乏力、舌质淡紫)、寒凝心脉(胸闷遇寒加重)、气阴两虚(胸闷伴口干盗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调整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;中医气虚血瘀证用补阳还五汤,寒凝心脉证用当归四逆汤,配合艾灸关元、气海穴。
四、肿瘤疾病
13. 肺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病理活检、胸部CT;中医属"肺积",辨证为气血瘀滞(咳嗽咯血、胸痛固定)、痰湿蕴肺(咳嗽痰多、胸闷气短)、阴虚毒热(干咳少痰、低热盗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、放化疗、靶向治疗;中医气血瘀滞证用桃红四物汤,痰湿蕴肺证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,配合气功康复训练。
14. 结肠癌和直肠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肠镜活检、腹部CT;中医属"积聚""肠覃",辨证为湿热下注(便血、里急后重)、瘀毒内阻(腹痛固定、大便变形)、脾肾阳虚(腹痛便溏、畏寒肢冷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、放化疗;中医湿热下注证用槐角丸,瘀毒内阻证用膈下逐瘀汤,配合中药保留灌肠(黄柏、苦参、白头翁)。
15. 乳腺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乳腺超声/钼靶、病理活检;中医属"乳岩",辨证为肝郁气滞(乳房胀痛、情绪抑郁)、冲任失调(乳房肿块、月经紊乱)、气血两虚(术后乏力、面色苍白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、放化疗、内分泌治疗;中医肝郁气滞证用逍遥散,冲任失调证用二仙汤,配合针灸乳根、膻中穴。
16. 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期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史及潮热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;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(潮热盗汗、腰膝酸软)、气血不足(乏力头晕、失眠多梦)、肝郁气滞(情绪波动、乳房胀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钙剂、维生素D;中医肝肾阴虚证用左归丸,气血不足证用八珍汤,配合艾灸关元、足三里穴。
17. 食管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胃镜活检、食管钡餐造影;中医属"噎膈",辨证为痰气交阻(吞咽梗阻、胸膈痞满)、瘀血内结(吞咽困难、胸膈疼痛)、气虚阳微(吞咽不下、畏寒肢冷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、放化疗;中医痰气交阻证用启膈散,瘀血内结证用通幽汤,配合中药含服(冰片、山豆根)。
18. 胃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胃镜活检、腹部CT;中医属"胃脘痛""积聚",辨证为肝胃不和(胃脘胀痛、嗳气反酸)、脾胃虚寒(胃脘冷痛、喜温喜按)、气血两虚(术后乏力、贫血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、放化疗;中医肝胃不和证用柴胡疏肝散,脾胃虚寒证用黄芪建中汤,配合针灸中脘、足三里穴。
19. 原发性肝癌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AFP升高、肝脏MRI/CT;中医属"癥瘕""黄疸",辨证为气滞血瘀(肝区疼痛、肿块坚硬)、湿热黄疸(黄疸尿黄、口苦腹胀)、肝肾阴虚(低热盗汗、消瘦乏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介入治疗、靶向治疗;中医气滞血瘀证用膈下逐瘀汤,湿热黄疸证用茵陈蒿汤,配合艾灸肝俞、脾俞穴。
五、消化系统疾病
20. 肝硬化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肝功能异常、肝脏B超/CT显示肝硬化表现;中医属"臌胀""癥积",辨证为气滞湿阻(腹胀胁痛、嗳气)、寒湿困脾(腹大胀满、畏寒便溏)、肝肾阴虚(腹大如鼓、潮热盗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保肝、抗纤维化治疗;中医气滞湿阻证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,寒湿困脾证用实脾饮,配合中药保留灌肠(大黄、牡蛎)。
21. 肝豆状核变性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铜蓝蛋白降低、角膜K-F环;中医属"颤证""黄疸",辨证为痰湿内蕴(肢体震颤、腹胀便溏)、肝肾阴虚(震颤盗汗、腰膝酸软)、气血两虚(乏力面色苍白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青霉胺、锌剂;中医痰湿内蕴证用二陈汤,肝肾阴虚证用杞菊地黄丸,配合针灸太冲、合谷穴。
22. 肝纤维化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肝穿刺活检或肝脏弹性成像;中医属"胁痛""癥积",辨证为肝郁脾虚(胁肋胀痛、食少便溏)、瘀血阻络(胁痛固定、舌质紫暗)、肝肾阴虚(胁肋隐痛、口干咽燥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抗纤维化药物;中医肝郁脾虚证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,瘀血阻络证用血府逐瘀汤,配合针灸期门、太冲穴。
23. 慢加急性肝衰竭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肝功能急剧恶化、黄疸升高;中医属"急黄""臌胀",辨证为热毒炽盛(黄疸急起、高热烦躁)、瘀热互结(黄疸加深、皮肤瘀斑)、气阴两竭(神昏肢冷、汗出如油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人工肝支持治疗;中医热毒炽盛证用犀角地黄汤,瘀热互结证用膈下逐瘀汤,配合安宫牛黄丸鼻饲。
24. 急性胰腺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腹痛、血淀粉酶升高、CT显示胰腺炎症;中医属"腹痛""脾心痛",辨证为肝郁气滞(腹痛胁胀、嗳气)、肝胆湿热(腹痛剧烈、黄疸)、脾胃实热(腹痛拒按、便秘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禁食、胃肠减压、抑制胰酶分泌;中医肝郁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,肝胆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,配合芒硝外敷腹部。
25. 溃疡性结肠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肠镜活检、黏液脓血便;中医属"痢疾""泄泻",辨证为湿热蕴结(便脓血、里急后重)、脾肾阳虚(久泻不止、畏寒肢冷)、肝郁脾虚(腹痛即泻、情绪波动诱发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美沙拉嗪、激素;中医湿热蕴结证用白头翁汤,脾肾阳虚证用四神丸,配合隔药灸天枢、关元穴。
26.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胃镜活检显示萎缩、肠化或异型增生;中医属"胃脘痛""痞满",辨证为肝胃不和(胃脘胀痛、嗳气)、脾胃虚弱(胃脘隐痛、食少乏力)、胃阴不足(胃脘灼痛、口干舌燥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胃黏膜保护剂;中医肝胃不和证用柴胡疏肝散,脾胃虚弱证用香砂六君子汤,配合针灸中脘、足三里穴。
六、泌尿系统疾病
27. 慢性肾衰竭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血肌酐升高、GFR降低;中医属"关格""水肿",辨证为脾肾气虚(乏力水肿、食少便溏)、脾肾阳虚(畏寒水肿、夜尿多)、肝肾阴虚(水肿盗汗、腰膝酸软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控制原发病、透析治疗;中医脾肾气虚证用参苓白术散,脾肾阳虚证用真武汤,配合中药灌肠(大黄、牡蛎、蒲公英)。
28. IgA肾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肾穿刺活检显示IgA沉积;中医属"尿血""腰痛",辨证为风热犯肺(咽痛尿血、咳嗽)、阴虚火旺(尿血鲜红、手足心热)、脾肾气虚(尿血淡红、乏力水肿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ACEI/ARB类药物;中医风热犯肺证用银翘散,阴虚火旺证用知柏地黄丸,配合针灸肾俞、膀胱俞穴。
29. 糖尿病肾脏疾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糖尿病史、蛋白尿;中医属"消渴""水肿",辨证为气阴两虚(乏力口渴、蛋白尿)、脾肾气虚(水肿乏力、食少便溏)、阴阳两虚(水肿畏寒、夜尿多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降糖、降压治疗;中医气阴两虚证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,脾肾气虚证用实脾饮,配合中药足浴(丹参、川芎)。
30. 糖尿病足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糖尿病史、足部溃疡或感染;中医属"脱疽",辨证为湿热下注(足部红肿热痛)、瘀血阻滞(足部紫暗、疼痛剧烈)、气血两虚(足部溃疡、久不愈合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抗感染、清创换药;中医湿热下注证用四妙勇安汤,瘀血阻滞证用桃红四物汤,配合中药熏洗(金银花、黄柏、苦参)。
31. 中草药相关肾损伤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服用肾毒性中草药史、肾功能异常;中医属"药毒""腰痛",辨证为湿热毒蕴(腰痛尿少、口苦)、脾肾亏虚(乏力腰痛、食少便溏)、肝肾阴虚(腰痛盗汗、口干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停用肾毒性药物、对症治疗;中医湿热毒蕴证用黄连解毒汤,脾肾亏虚证用参苓白术散,配合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穴。
七、骨科疾病
32.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髋关节MRI、X线显示股骨头坏死;中医属"骨痹""骨蚀",辨证为肝肾亏虚(髋部疼痛、腰膝酸软)、气滞血瘀(髋部刺痛、活动受限)、寒湿痹阻(髋部冷痛、遇寒加重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避免负重、手术治疗;中医肝肾亏虚证用左归丸,气滞血瘀证用身痛逐瘀汤,配合针灸环跳、阳陵泉穴及中药外敷。
33. 脊髓型颈椎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颈椎MRI、四肢麻木无力症状;中医属"项痹",辨证为风寒湿阻(颈痛伴上肢麻木、遇寒加重)、气滞血瘀(颈痛固定、舌质紫暗)、肝肾不足(颈痛伴腰膝酸软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治疗;中医风寒湿阻证用麻桂温经汤,气滞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,配合针灸颈夹脊、曲池穴及颈椎牵引。
34. 脊髓占位病变(腰骶部)术后尿潴留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腰骶部手术史、术后排尿困难;中医属"癃闭",辨证为湿热下注(小便不利、尿频尿急)、肾阳不足(小便不利、畏寒肢冷)、中气下陷(小便不利、乏力气短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导尿、膀胱功能训练;中医湿热下注证用八正散,肾阳不足证用济生肾气丸,配合针灸中极、关元、三阴交穴。
35. 腰椎管狭窄症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腰椎MRI、间歇性跛行症状;中医属"腰痹",辨证为肝肾亏虚(腰痛伴下肢麻木、腰膝酸软)、气滞血瘀(腰痛固定、下肢放射痛)、寒湿痹阻(腰痛遇寒加重、下肢冷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手术治疗;中医肝肾亏虚证用六味地黄丸,气滞血瘀证用身痛逐瘀汤,配合针灸腰阳关、委中穴及推拿治疗。
36. 膝骨关节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膝关节X线、疼痛及活动受限;中医属"骨痹",辨证为肝肾亏虚(膝关节疼痛、活动不利)、寒湿痹阻(膝关节冷痛、遇寒加重)、痰瘀互结(膝关节肿胀、疼痛固定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非甾体抗炎药、关节置换;中医肝肾亏虚证用独活寄生汤,寒湿痹阻证用乌头汤,配合针灸内外膝眼、阳陵泉穴及中药熏洗。
八、妇科疾病
37. 复发性流产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连续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史;中医属"滑胎",辨证为肾气虚(腰膝酸软、流产易发生于早期)、肾阳虚(畏寒肢冷、流产易发生于后期)、气血两虚(乏力面色苍白、流产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孕激素补充、免疫治疗;中医肾气虚证用寿胎丸,肾阳虚证用右归丸,配合艾灸足三里、关元穴。
38.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AMH降低、窦卵泡数减少;中医属"月经后期""闭经",辨证为肾阴虚(月经推迟、潮热盗汗)、肾阳虚(月经推迟、畏寒肢冷)、肝郁气滞(月经紊乱、情绪抑郁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激素替代治疗;中医肾阴虚证用左归丸,肾阳虚证用右归丸,配合针灸三阴交、肾俞穴及中药食疗。
39. 女性不孕症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夫妻同居1年未避孕未孕;中医属"不孕",辨证为肾虚(腰膝酸软、不孕)、肝郁(情绪抑郁、不孕)、痰湿(形体肥胖、不孕)、血瘀(痛经、不孕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促排卵、辅助生殖技术;中医肾虚证用五子衍宗丸,肝郁证用逍遥散,配合针灸关元、气海穴。
40. 盆腔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下腹痛、宫颈举痛、血常规升高;中医属"带下病""妇人腹痛",辨证为湿热瘀结(下腹痛、带下黄稠)、气滞血瘀(下腹痛固定、舌质紫暗)、寒湿凝滞(下腹痛冷痛、遇寒加重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抗生素治疗;中医湿热瘀结证用银甲丸,气滞血瘀证用膈下逐瘀汤,配合中药灌肠(败酱草、红藤、丹参)。
41. 更年期综合征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年龄、潮热盗汗等症状、性激素水平下降;中医属"绝经前后诸证",辨证为肾阴虚(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)、肾阳虚(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)、肾阴阳两虚(潮热畏寒交替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激素替代治疗;中医肾阴虚证用左归丸,肾阳虚证用右归丸,肾阴阳两虚证用二仙汤,配合针灸百会、三阴交穴。
42. 子宫腺肌病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痛经、月经过多、子宫增大;中医属"痛经""癥瘕",辨证为气滞血瘀(痛经剧烈、经色紫暗)、寒凝血瘀(痛经遇寒加重、经色暗)、痰瘀互结(痛经伴月经量多、有血块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非甾体抗炎药、手术治疗;中医气滞血瘀证用血府逐瘀汤,寒凝血瘀证用少腹逐瘀汤,配合针灸中极、次髎穴。
九、儿科疾病
43. 儿童青少年近视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视力检查、验光;中医属"能近怯远症",辨证为肝肾不足(视力下降、腰膝酸软)、脾虚气弱(视力下降、乏力食少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配镜、角膜塑形镜;中医肝肾不足证用杞菊地黄丸,脾虚气弱证用参苓白术散,配合针灸睛明、攒竹穴及眼保健操。
44. 儿童紫癜性肾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皮肤紫癜、蛋白尿/血尿;中医属"紫癜""尿血",辨证为风热伤络(紫癜鲜红、咽痛)、血热妄行(紫癜密集、尿血)、气不摄血(紫癜淡红、乏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抗过敏、激素治疗;中医风热伤络证用银翘散,血热妄行证用犀角地黄汤,气不摄血证用归脾汤,配合针灸血海、三阴交穴。
45.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上腹痛、腹胀等症状,排除器质性疾病;中医属"积滞""厌食",辨证为乳食内积(腹胀、口臭)、脾虚夹积(腹胀乏力、食少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促胃肠动力药;中医乳食内积证用保和丸,脾虚夹积证用健脾丸,配合推拿揉腹、捏脊治疗。
46. 儿童遗尿症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年龄≥5岁夜间尿失禁;中医属"遗尿",辨证为肾气不足(遗尿、腰膝酸软)、肺脾气虚(遗尿、乏力自汗)、肝经湿热(遗尿、口苦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行为疗法、去氨加压素;中医肾气不足证用桑螵蛸散,肺脾气虚证用补中益气汤,配合针灸关元、中极穴。
47. 小儿肺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发热咳嗽、肺部湿啰音、胸片异常;中医属"肺炎喘嗽",辨证为风寒闭肺(咳嗽痰白、恶寒)、风热闭肺(咳嗽痰黄、发热)、痰热闭肺(咳嗽喘促、痰黄稠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抗感染、吸氧;中医风寒闭肺证用华盖散,风热闭肺证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,痰热闭肺证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,配合中药雾化吸入。
48.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关节炎症状持续≥6周,排除其他疾病;中医属"痹症",辨证为风寒湿痹(关节冷痛、遇寒加重)、风热痹阻(关节红肿热痛)、痰瘀互结(关节畸形、疼痛固定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非甾体抗炎药、免疫抑制剂;中医风寒湿痹证用乌头汤,风热痹阻证用白虎加桂枝汤,痰瘀互结证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,配合针灸曲池、合谷穴。
十、风湿免疫疾病
49. 系统性红斑狼疮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SLEDAI评分、自身抗体阳性;中医属"蝶疮流注",辨证为热毒炽盛(面部红斑、高热)、阴虚内热(低热盗汗、口干)、脾肾阳虚(水肿畏寒、乏力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激素、免疫抑制剂;中医热毒炽盛证用清瘟败毒饮,阴虚内热证用知柏地黄丸,脾肾阳虚证用真武汤,配合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穴。
十一、感染性疾病
50. 耐药肺结核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痰培养耐药结果、肺结核症状;中医属"肺痨",辨证为阴虚火旺(咳嗽咯血、低热盗汗)、气阴两虚(咳嗽乏力、自汗盗汗)、阴阳两虚(咳嗽喘息、畏寒肢冷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敏感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;中医阴虚火旺证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,气阴两虚证用保真汤,阴阳两虚证用补天大造丸,配合针灸肺俞、膏肓穴及中药雾化吸入。
51.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史、核酸/抗原转阴后仍有乏力、咳嗽、气短等症状;中医属"疫病"恢复期,辨证为肺脾气虚(乏力气短、食少便溏)、气阴两虚(乏力盗汗、干咳少痰)、痰瘀阻肺(咳嗽胸闷、咯痰不爽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对症支持治疗;中医肺脾气虚证用六君子汤,气阴两虚证用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,痰瘀阻肺证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,配合针灸足三里、肺俞穴及呼吸功能锻炼。
52. 细菌性痢疾
诊断标准:西医依据脓血便、里急后重症状,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;中医属"痢疾",辨证为湿热痢(脓血便、里急后重、肛门灼热)、疫毒痢(起病急骤、高热烦躁、脓血便)、虚寒痢(久痢不愈、便稀溏、畏寒肢冷)。
治疗方法:西医予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;中医湿热痢用芍药汤,疫毒痢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,虚寒痢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,配合针灸天枢、上巨虚穴及中药保留灌肠(黄连、黄柏、秦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