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注册 登录



杨继洲经络九段锦:基于针灸经络理论的养生导引体系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23:26:50   阅读:29


在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长河中,导引术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,它以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为核心,通过特定的肢体运动与呼吸调控,实现经络通畅、气血调和的健康目标。杨继洲经络九段锦作为当代中医导引术的创新成果,以明代“针圣”杨继洲的针灸学术思想为根基,融合《针灸大成》中《导引本经》的调养之道与九阳补益之术,构建了一套精准对接经络脏腑、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性的养生体系。该功法由衢州市中医医院联合北京体育大学胡晓飞教授团队编排,动作柔缓圆匀、对称舒展,练习一套仅需12分钟左右,却能实现“以动养形、以息调气、以意合神”的三维养生效果,尤其适合现代伏案人群及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者练习。

一、学术渊源与核心特点

杨继洲经络九段锦的诞生,源于对传统针灸经络理论与导引术的深度融合。杨继洲在《针灸大成》中强调“经络为病,随经取之”,认为人体健康的根本在于经络通畅、气血周流。这套九段锦正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肢体运动,每一式均对应特定经络脏腑的调摄需求,通过“循脊作势、反序抻拉、旋拧抓翘”等特色动作,直接刺激关键腧穴,推动经络气血运行。与传统八段锦相比,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,严格遵循杨继洲针灸取穴原则,动作设计围绕任督二脉及十二正经展开;二是,每式针对一个核心脏腑功能区,兼顾相关脏腑的协同作用;三是,融入生物力学原理,确保动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,避免传统功法可能存在的运动损伤风险。

二、分锦详解:动作要领与养生机制

(第一锦)摩腹导任引元真——任脉疏通与元气培补

核心原理: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总任一身阴经气血,其循行路线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沿腹胸正中线上行。摩腹动作直接作用于任脉循行区域,通过顺时针与逆时针的交替按摩,刺激中脘、关元、气海等核心穴位,达到“导任脉之气,引丹田元真”的功效。中医认为“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”,摩腹可促进脾胃运化,改善肠道功能,为元气生成提供物质基础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自然站立,两脚分开与肩同宽,屈膝微蹲,双手自然下垂,舌抵上腭,目视前方,心神内敛。
•顺时针摩腹:双手掌心交叠(男性左手在下、右手在上,女性右手在下、左手在上),置于脐周(神阙穴),以脐为中心,顺时针缓慢画圆按摩。力度由轻渐重,范围从脐周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,上至剑突下,下至耻骨联合。按摩时配合鼻吸鼻呼,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,呼气时双手加压按摩,共进行9圈。
•逆时针摩腹:方向改为逆时针,范围与力度同顺时针,同样进行9圈。
•收势:双手回归脐周,静立30秒,感受腹部温热感,意守丹田。
功效与应用:长期练习可改善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,女性可调节月经不调,男性有助于培补肾精。现代研究表明,顺时针摩腹符合结肠蠕动方向,能促进肠道蠕动;逆时针摩腹则可调节肠道神经功能,双向改善肠道动力。
注意事项:饭后1小时内不宜练习,腹部有急性炎症或肿瘤者禁用;力度需适中,避免过度按压导致不适。

(第二锦)引体令柔理三焦——三焦气化与经络舒展

核心原理:三焦是中医特有的脏腑概念,“上焦如雾、中焦如沤、下焦如渎”,主司全身气机运化与水液代谢。本式通过上肢的伸展、旋转与躯干的侧弯,全方位牵拉三焦经络(手少阳三焦经),刺激肩井、翳风、外关等穴位,恢复三焦气化功能,改善全身水液代谢与气机升降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同第一锦,双手自然垂于体侧。
•左臂上举旋展:吸气时,左臂缓慢上举至头顶,掌心向外翻转,同时身体向右侧缓慢侧弯,右手自然下垂并稍向左侧牵拉。动作顶点时,感受左侧腋下及胁肋部的牵拉感,停留3秒,配合缓慢呼气。
•右臂上举旋展:呼气结束后,左臂缓慢下落,同时右臂上举至头顶,掌心外旋,身体向左侧侧弯,左手自然下垂牵拉,停留3秒后呼气。
•双臂交叉上举:双手在腹前交叉,掌心向上,缓慢上举至头顶,同时双脚脚跟微微抬起,身体伸展至极限,吸气时提肛收腹,呼气时放松脚跟下落。
•收势:双臂缓慢下落至体侧,重复整套动作6次。
功效与应用:可缓解肩颈僵硬、上肢麻木等办公室综合征,改善胸闷、腹胀、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症状。从现代运动学角度看,该动作能有效拉伸胸腰段脊柱侧肌群,增强肩关节灵活性,促进上、中、下三焦区域的血液循环。
注意事项:侧弯时避免过度弯腰,保持腰背挺直;高血压患者做脚跟抬起动作时需缓慢,防止体位性低血压。

(第三锦)出爪疏肝解郁气——肝经疏泄与情志调畅

核心原理:肝主疏泄,调畅全身气机,“怒伤肝”“肝郁则气滞”。本式借鉴易筋经“出爪亮翅势”的动作精髓,通过展肩扩胸、伸臂推掌、瞪目攒拳等动作,刺激足厥阴肝经的太冲、期门穴及手少阳三焦经的云门、中府穴,实现“疏肝解郁、调畅情志”的功效。中医认为“肝开窍于目”,瞪目动作可直接疏泄肝火,缓解眼部疲劳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屈膝成马步,双手握拳置于腰侧,拳心向上,目视前方。
•展肩推掌:吸气时,双拳缓慢变掌,掌心向前,双臂平行向前推出,同时展肩扩胸,五指分开成“荷叶掌”,指尖用力外张。推出至极限时,瞪目注视指尖,感受两胁部的牵拉感,停留2秒。
•收掌握拳:呼气时,双手缓慢收回,掌心向内,恢复握拳状置于腰侧,同时含胸收腹,放松肩颈。
•左右交替:重复推掌动作9次,最后一次推掌时,双手向两侧分开,掌心向外,做“开弓”状,停留3秒后收回。
功效与应用:适用于情绪焦虑、压力过大、失眠多梦等肝郁症状,可改善乳腺增生、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,同时缓解眼部干涩、视力下降。现代研究证实,展肩扩胸动作能激活胸腔副交感神经,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,起到放松情绪、缓解压力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马步不宜过深,避免膝关节过度受力;推掌时呼吸需平稳,避免憋气。

(第四锦)戏水养心安神志——心经滋养与心神安定

核心原理: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主神明、主血脉。本式以“戏水”为意象,通过上肢的轻柔摆动、手腕的旋转及呼吸的配合,刺激手少阴心经的神门、少海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,达到“养心阴、安神志”的功效。中医认为“心在液为汗”,适度的肢体舒展配合深呼吸,可通过汗液排泄心火,调节心神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双脚并拢,屈膝微蹲,双手自然下垂于体前,掌心向下。
•双臂划圆:吸气时,双手缓慢向两侧抬起,掌心向上,如捧水状,至胸前时双手交叉,右手在上、左手在下,手腕顺时针旋转3圈。
•轻柔下按:呼气时,双手缓慢向下按压,如水中划动,掌心逐渐向下,至腹前时分开,恢复预备姿势。
•左右交替:重复动作6次后,换左手在上、右手在下,逆时针旋转手腕3圈,同样进行6次。
•收势:双手置于胸前,掌心向内,意守心脏区域,静立1分钟,感受心跳与呼吸的协调。
功效与应用:可改善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心神不宁症状,降低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手腕旋转动作能刺激正中神经,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平衡,缓解心率过快及焦虑情绪。
注意事项:动作需轻柔缓慢,避免过快导致头晕;有严重心脏病史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练习。

(第五锦)擎天健脾化痰湿——脾经运化与痰湿祛除

核心原理:脾主运化,“为生痰之源”,脾虚则痰湿内生。本式通过上肢的上举、下按与躯干的伸展,刺激足太阴脾经的太白、三阴交穴及任脉的中脘穴,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促进水湿代谢,达到“健脾化痰湿”的功效。“擎天”动作象征着升举脾阳,改善脾虚气陷导致的乏力、腹胀等症状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自然站立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置于腹前,掌心向上。
•双手擎天:吸气时,双手缓慢上举至头顶,掌心相对,十指交叉,同时踮起脚跟,身体向上伸展,感受脊柱的拉伸与脾经的酸胀感。
•按掌健脾:呼气时,双手缓慢向两侧分开,掌心向下,如按压重物般缓慢下按至腹前,同时脚跟落地,配合收腹提肛。下按时,意念集中于中脘穴(脐上4寸),感受腹部的重压感。
•重复动作:整套动作重复9次,每次上举时吸气,下按时呼气,呼吸节奏保持均匀。
功效与应用:适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身体困重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状,可改善肥胖、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。现代研究显示,该动作能激活腰腹部核心肌群,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消化酶分泌,改善脂质代谢。
注意事项:上举时避免过度后仰,保持腰背挺直;下按力度需适中,避免压迫腹部脏器。

(第六锦)挽弓助肺调呼吸——肺经宣发与气机调节

核心原理:肺主气司呼吸,“朝百脉,主治节”。本式以“挽弓射雕”为动作原型,通过开胸展臂、扩胸缩胸的交替运动,刺激手太阴肺经的列缺、太渊穴及背部的肺俞、心俞穴,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,改善呼吸深度与频率,实现“助肺调呼吸”的功效。中医认为“肺开窍于鼻”,配合鼻吸鼻呼可进一步强化肺的呼吸功能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左脚向前迈出一步,屈膝成左弓步,右手握拳置于腰侧,左手伸直向前平举,掌心向下。
•挽弓射雕:吸气时,左手缓慢向左侧拉开,如挽弓状,同时右手握拳向右侧后拉,拳心向上,头转向左侧,目视左手食指。动作顶点时,感受胸部的扩张与肺俞穴的酸胀感,停留2秒。
•收势换边:呼气时,双手恢复预备姿势,然后换右脚向前成右弓步,右手挽弓、左手后拉,同样进行动作。
•重复次数:左右各进行6次,最后一次挽弓时,配合深呼吸,吸气3秒,呼气5秒,强化呼吸调节效果。
功效与应用: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,增强肺活量,缓解胸闷、气短等不适。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,扩胸运动能增加胸腔容积,改善肺通气功能,提高血氧饱和度。
注意事项:弓步时前腿膝关节不宜超过脚尖,避免膝关节损伤;挽弓时力度需适中,避免过度牵拉肩部肌肉。

(第七锦)揉脊固肾养筋骨——肾经滋养与脊柱健康

核心原理: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主骨生髓,“腰为肾之府”。脊柱为督脉循行之地,“督脉为阳脉之海”。本式通过脊柱的前屈、后伸、旋转与双手的揉按,刺激足少阴肾经的涌泉、肾俞穴及督脉的命门穴,达到“固肾养筋骨”的功效。揉脊动作可直接调节脊柱关节,改善椎间盘压力,预防脊柱退行性病变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自然站立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置于腰部两侧,掌心贴肾俞穴(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。
•脊柱前屈揉脊:吸气时,双手沿脊柱两侧缓慢向下揉按至骶尾部,同时身体缓慢前屈,双手继续揉按至大腿后侧。呼气时,身体缓慢直立,双手沿脊柱两侧向上揉按回肾俞穴。
•脊柱旋转揉脊:双手保持贴腰,吸气时,身体缓慢向左侧旋转,同时双手顺时针揉按肾俞穴;呼气时,身体转回正中,双手逆时针揉按。换右侧重复同样动作。
•脊柱后伸揉脊:双手扶腰,吸气时,身体缓慢后伸,头向后仰,双手用力按压肾俞穴;呼气时,恢复直立姿势。
•重复动作:整套动作前后、左右各进行6次,揉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。
功效与应用:适用于腰膝酸软、骨质疏松、腰椎间盘突出等肾虚筋骨不健症状,可改善性功能减退、尿频等肾虚表现。现代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表明,揉脊动作能调节脊柱小关节紊乱,增强竖脊肌力量,改善脊柱稳定性。
注意事项:脊柱旋转时避免过度用力,有严重腰椎疾病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;揉按力度需适中,避免损伤皮肤。

(第八锦)捶背道督助阳升——督脉温通与阳气补益

核心原理:督脉总督一身阳气,“通则阳气升”。本式通过双手的捶打、拍打背部,刺激督脉及膀胱经的背俞穴(心俞、肺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等),达到“道督助阳升”的功效。捶背动作可促进背部气血运行,温通经络,改善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怕冷、精神不振等症状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自然站立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握拳,拳心向内,置于体侧。
•交替捶背:吸气时,右手握拳缓慢向后捶打背部右侧膀胱经(脊柱旁开1.5寸),从肩胛部至腰部,共捶打3次;呼气时,左手握拳向后捶打背部左侧膀胱经,同样3次。
•拍打督脉:双手变掌,掌心空心,吸气时,双手同时从颈部向下拍打督脉(脊柱正中线)至尾骨;呼气时,双手从尾骨向上拍打回颈部,重复3次。
•重点捶打:最后用双拳重点捶打肾俞穴和命门穴(第2腰椎棘突下)各3次,力度以有温热感为宜。
功效与应用:可改善阳气虚衰导致的手脚冰凉、畏寒肢冷等症状,增强免疫力,预防感冒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背部捶打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激活免疫系统功能,缓解背部肌肉疲劳。
注意事项:捶打力度需轻柔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内脏损伤;背部有皮肤破损、骨折或肿瘤者禁用。

(第九锦)采气归元百病消——真气汇聚与脏腑调和

核心原理:“归元”即回归丹田,丹田为“气海”,是真气汇聚之地。本式为整套功法的收势,通过全身放松、呼吸调控与意念引导,将前八式所调动的经络气血汇聚于丹田,实现“真气归元、百病消”的功效。中医认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丹田真气充足则脏腑调和、抗病能力增强。

动作要领:

•预备姿势:自然站立,双脚并拢,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,舌抵上腭,目视前方,全身放松。
•采气入腹:吸气时,双手缓慢向两侧抬起,掌心向上,如采天地之气,至头顶时双手掌心向下,缓慢下按至腹前,意念将天地之气汇聚于丹田(脐下3寸)。
•丹田调息:双手交叠置于丹田,掌心贴腹,配合鼻吸鼻呼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内收,呼吸节奏逐渐减慢,从自然呼吸过渡到“深、长、匀、细”的腹式呼吸。
•全身放松:意念从丹田扩散至全身,依次放松头部、颈部、肩部、躯干、四肢,感受全身温热、轻盈之感。
•收势:静立3-5分钟,双手缓慢放下,恢复自然站立姿势。
功效与应用:可调节全身气血运行,缓解练习后的疲劳感,增强丹田元气,长期练习可提高身体免疫力,改善亚健康状态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,腹式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,降低应激反应,改善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。
注意事项:收势时需保持心神宁静,避免外界干扰;腹式呼吸时需自然流畅,避免刻意憋气。

三、练习原则与注意事项

1. 练习原则
•形神合一:练习时需意念集中于动作与经络穴位,避免心神涣散,达到“动中求静”的境界。
•呼吸配合:遵循“动作在先,呼吸在后”“上升外开为吸,下降收合为呼”的原则,呼吸需自然流畅,与动作节奏协调一致。
•循序渐进:初学者可从每式3-5次开始,逐渐增加次数与力度,避免过度劳累。
•持之以恒:建议每天练习1-2次,每次12-15分钟,长期坚持方能显现养生效果。

2. 禁忌人群与注意事项
•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禁用;
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骨质疏松、骨折急性期、肿瘤等疾病者,需在医师指导下练习;
•练习场地需选择安静、通风、平坦之处,避免在嘈杂或湿滑环境中练习;
•练习前避免过饥或过饱,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与平底鞋;
•练习过程中如出现头晕、恶心、疼痛等不适,应立即停止休息,必要时就医。

四、传承价值与现代意义

杨继洲经络九段锦作为传统针灸文化与现代养生理念结合的典范,不仅传承了“针圣”杨继洲的学术思想,更将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、易于推广的养生方法。在当代社会,随着生活节奏加快、工作压力增大,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,这套功法以其“短、平、快”的特点,为现代人群提供了一种高效、便捷的健康管理方式。衢州市中医医院的临床实践表明,长期练习杨继洲经络九段锦的人群,其颈肩腰腿痛发生率降低30%以上,睡眠质量改善率达65%,代谢指标(如血糖、血脂)异常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。

未来,随着中医养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,杨继洲经络九段锦有望成为校园、企业、社区的标准化养生课程,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。它不仅是一套养生功法,更是一种文化载体,承载着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,引领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身心平衡的健康之道。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