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09 23:51:21 阅读:29
初到衢州是暮春,高铁驶出隧道的刹那,满城的樟树气息裹着湿润的风涌进来——不是江南其他城市那般精致到疏离的水汽,而是混着衢江泥土腥、老街烧饼香的烟火气,像极了《禅宗无门关》里那句“春有百花秋有月”的开端,不刻意,却让人瞬间卸下旅途的褶皱。这一住,便是整整一年,从孔庙的春祭到水亭门的冬雪,从廿八都的晨雾到天脊龙门的星子,我在这座“南孔圣地”的四季里,把旅居过成了参悟平常心的修行,也把他乡酿成了暂寄心灵的故乡。
一、四季衢州:每一季都是天地写就的禅偈
衢州的春,是从孔氏南宗家庙的玉兰开始的。三月初,家庙大成殿前的两株古玉兰绽满洁白花瓣,风一吹,便有花瓣落在青砖地上,与往来礼祭者的布鞋轻轻触碰。我常早起去孔庙,看身着汉服的学子行“释菜礼”,净手、整冠、献爵的动作缓而不滞,礼器碰撞的脆响落在香雾里,竟让人想起“克己复礼”的古训——原来礼仪从不是束缚,而是让人在慢下来的动作里,找回与天地、与他人的温和距离。暮春时去开化根宫佛国,千万尊根雕佛像在杜鹃花丛中静默,虬结的根须里藏着岁月的纹路,恰似人生那些看似曲折的过往,终会在时光里沉淀出温润的模样。
入夏的衢州是“夏有凉风”的最好注脚。不必躲在空调房里,清晨去衢江边散步,江风裹着水汽掠过脸颊,看渔民划着乌篷船撒网,网起的水花在朝阳下闪着碎金;午后钻进北门街的老茶馆,点一壶龙顶茶,配一碟衢州烤饼——饼皮脆得咬开有簌簌的响,梅干菜与肥肉的油香在舌尖化开,老板娘操着软糯的衢普说“慢些吃,茶凉了再续”,瞬间消了暑气。最难忘七月的“水亭门纳凉夜”,老街的灯笼亮起来时,有人在戏台唱衢州乱弹,有人在巷口摆着“孔府菜”的小摊,我跟着卖糖画的老人学画“孔子礼像”,糖浆在青石板上流淌的弧度,竟与孔庙匾额上的“万世师表”有几分神似。
衢州的秋,是被桂花与银杏染透的。九月初,府山公园的桂树开得满枝满桠,我常带着书坐在树下,风一吹,桂花落在书页间,连文字都沾了甜香。这时节要去江山廿八都,古镇的青石板路被秋雨打湿,黛瓦上的青苔吸饱了水分,明清时的商号招牌在雨雾里若隐若现。清晨去古镇外的枫溪畔徒步,看晨雾漫过马头墙,听村民用方言讲“黄巢起义”时的传说,忽然懂得“秋有月”的意境:不是中秋那轮圆月的热闹,而是秋夜古镇的月光,落在斑驳的封火山墙上,落在溪边洗衣妇的捶衣石上,安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。十月末去柯城余东,农民画里的金色稻田与真实的田野相映成趣,画中戴斗笠的农人正在田埂上劳作,画与现实的边界模糊了,正如禅里说的“物我两忘”。
冬日的衢州没有北方的凛冽,却有“冬有雪”的清寂。十二月初,第一场雪落在家庙的柏树上,青瓦覆着薄雪,红墙映着白雪,像一幅工笔淡彩画。我跟着孔庙的礼官学“冬至祭孔”的仪轨,双手持笏板的姿势要端平,鞠躬的角度要恰好,起初总做得僵硬,礼官说“礼仪要走心,就像写字要中锋,心正了,动作自然就顺了”。雪后去天脊龙门徒步,山路覆着雪,踩上去有咯吱的响,爬到山顶时,云雾在脚下流转,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,忽然想起《无门关》里的“若无闲事挂心头”——此刻没有工作的催促,没有琐事的烦扰,只有风雪与自己,原来“好时节”从不是等来的,而是放下执念后,眼前的每一刻。
二、一周漫记:把旅居过成有仪式感的平常
在衢州的日子,我没有制定严苛的计划,却在每周的节奏里,找到了“平常心”的韵律——不疾不徐,不慌不忙,让每一段时光都有它该有的模样。
在孔庙与书里寻“礼”
周一清晨固定去孔氏南宗家庙,有时跟着研学团听“孔子家语”的讲解,看讲解员用戒尺轻敲案几,讲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的故事;有时坐在家庙的“思鲁阁”下,看阁里珍藏的“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”拓片,木质的纹理里藏着两千多年的文脉。下午去衢州图书馆,馆里有专门的“南孔文化专区”,我在那里读《衢州府志》,看古人笔下的衢江潮汐、孔庙修缮,偶尔抬头,能看见窗外的樟树影落在书页上,慢慢移动。周二会去老城区的“礼耕堂”,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“孔府糕点”,揉面时要顺时针转三十圈,包馅时要捏出“回”字纹,师傅说“做糕点和做人一样,要用心,不能偷工减料”,手里的面团渐渐有了温度,心里的浮躁也慢慢沉淀。
在山水间徒步“寻趣”
衢州的山水是徒步者的宝藏,我每周会选一条线路,让脚步与自然对话。周三常去“烂柯山”,这是传说中“王质遇仙,观棋烂柯”的地方,山路不算陡,沿途的竹林里能听见鸟鸣,爬到“一线天”时,阳光从石缝里漏下来,落在棋盘石上,仿佛能看见古人对弈的身影。徒步时我总带着一个小本子,遇见好看的落叶、奇特的石头便记下来,有时是一句即兴的诗,有时是一幅简笔画,就像把山水的灵气装进了口袋。周四去“药王山”,山间的溪流里有成群的红鲤鱼,沿着栈道走,能看见瀑布从岩石上倾泻而下,水雾里有彩虹的碎片。最乐的是在山脚下的农家吃饭,主人家端出“药王鸡”,鸡肉炖得酥烂,汤里有草药的清香,就着自种的青菜吃,竟比城里的大餐更有滋味。
在市井与乡野间“寻味”
周五的傍晚,一定要去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。老街的灯笼亮起来时,烧饼摊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,我会买一个梅干菜扣肉烧饼,再去“邵永丰”买一袋麻饼,然后坐在衢江边的石阶上,看江面上的游船划过,听卖唱的人弹着吉他唱《衢州》。周六去周边的古镇,有时是龙游石窟,看巨大的石窟里的凿痕,猜古人的智慧;有时是常山三衢石林,在喀斯特地貌的石头间穿梭,像玩一场天然的迷宫游戏。周日是“慢生活日”,上午去菜市场,看摊主们用方言叫卖“开化青蛳”“常山胡柚”,买一把新鲜的芹菜、几个土鸡蛋,回到租住的民宿做饭;下午坐在阳台晒太阳,读一本闲书,偶尔有邻居送来自己做的“清明粿”,软糯的皮里裹着笋干和腊肉,咬一口,满是衢州的烟火气。
三、孔礼随行:在日常里践行“克己复礼”
初到衢州时,我总觉得“孔子礼仪”是遥远的古训,直到一次在孔庙看“开笔礼”——七岁的孩子握着毛笔,在老师的指导下写“人”字,一笔撇,一笔捺,写得歪歪扭扭,却格外认真。礼官说“写‘人’字要站稳,做人也要站稳;‘人’字要写正,做人也要行正”,这话像一颗石子落在我心里,泛起圈圈涟漪。
后来我开始跟着孔庙的礼仪老师学习“日常礼”:与人见面时拱手,手心要虚握,指尖要平齐,力度要适中,既不显得敷衍,也不显得刻意;吃饭时要“食不言”,夹菜时不越过盘子中间的线,这不是束缚,而是对食物的尊重,对同席者的体谅。有一次在老街的面馆吃饭,我看见邻桌的老人用筷子夹起面条时,先轻轻吹凉,再慢慢吃,动作里满是从容,忽然明白“礼”从不是形式,而是把对他人、对万物的善意,藏在举手投足里。
我还参加了衢州的“南孔文化研学营”,跟着老师学“乡射礼”。穿上传统的射服,站在箭靶前,老师说“射箭要‘心正、身正、箭正’,心不静,箭就会偏”。我试着调整呼吸,把注意力放在箭靶上,拉弓、放箭,箭虽未中靶心,却比第一次稳了许多。老师笑着说“这就像人生,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,但只要心不慌,一步一步来,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”。在衢州的日子里,我渐渐把“礼”融入日常:出门时跟民宿老板道声“再见”,买东西时跟摊主说声“谢谢”,甚至走路时不踩路边的小草,这些微小的举动,让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,也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平和。
四、旅居攻略:把衢州的美好装进行囊
若你也想在衢州住上一段日子,这些攻略或许能帮你更快融入这座城市的节奏。


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