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注册 登录



我的自学课:四季养生36计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22:49:18   阅读:18


——养生实操方法与成效示例


春·养肝

春三月,为农历的正月、二月、三月,阳历一般是每年的2 - 4月,包括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六个节气。春季在四季之中居于首,春归大地,万象更新,阳气升发,冰雪消融,蛰虫苏醒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”,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春季养生在精神、饮食、起居诸方面,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,推陈出新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生”字。

夏·养心

夏三月,包括立夏,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六个节气,从立夏开始到立秋前结束,为农历的四至六月,阳历的5 - 7月。夏季烈日炎炎,雨水充沛,万物竞长,日新月异,阳极阴生,万物成实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;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”。夏季是天地之气相交最为旺盛的季节,草木生长最为繁茂,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养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长”字。

秋·养肺

秋季,从立秋至立冬前,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六个节气,为农历七至九月,即阳历的8 - 10月。秋天气候由热转凉,万物成熟收获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,人体阴阳的代谢也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。因此,秋季养生,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,皆体现一个“收”字。

冬·养肾

冬三月,指的是农历十、十一、十二月,即阳历的11月至来年的1月这段时间,包括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六个节气,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。严寒凝野,朔风凛冽,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自然界的万物都呈现冬眠状态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,阴盛于外,阳藏于内,形成少火之气。因此,冬季养生之道,应注重固阳护阴,着眼于一个“藏”字。


一、春·养肝(顺应阳气升发,护“生”气)

春季肝气主升发,养生需避免肝气郁结、肝火过旺,重点从“疏解情绪、助阳生发”入手。

1.晨起户外散步/慢跑(30分钟)

○方法:每天早晨7-9点(肝气旺盛时段),到公园、河边等绿植丰富的地方,以缓慢速度散步或慢跑,搭配深呼吸(吸气4秒、屏息2秒、呼气6秒),让身体接触自然阳气。
○成效:促进气血循环,帮助肝气顺畅升发,缓解晨起乏力、精神萎靡;长期坚持可改善春季常见的情绪低落(“春困”伴随的情绪问题),提升白天专注力。

2.饮用玫瑰花茶(每日1-2杯)

○方法:取干玫瑰花5-8朵,用80℃左右温水冲泡,可加1-2颗枸杞调味,避免加糖;上午10点或下午3点饮用,不空腹喝。
○成效:玫瑰花性温,能疏肝理气、活血解郁,改善春季因肝气不舒导致的胸闷、烦躁、乳房胀痛;搭配枸杞可兼顾养肝阴,避免肝气过旺伤阴。

3.梳头按摩头皮(每日1次,5分钟)

○方法:用牛角梳或木梳,从额头前发际线开始,向后梳至后颈,再从耳上两侧向头顶中央梳理,力度以头皮微热、无疼痛感为宜,每次梳理50-100下。
○成效:头部有“肝经”循行(如督脉、胆经),梳头可刺激经络,促进肝气疏泄;缓解春季头皮干燥、脱发(肝气不足易导致毛发失养),还能改善睡眠质量,减少夜间多梦。

4.吃菠菜猪肝粥(每周2-3次,早餐食用)

○方法:大米50g煮至半熟,加入切好的猪肝片(20-30g,提前用料酒去腥)、菠菜段(30g,焯水去草酸),再煮15分钟,加盐、少许香油调味。
○成效:猪肝性平,能补肝血、明目;菠菜含维生素C和铁质,辅助养肝血,改善春季因肝血不足导致的眼干、视物模糊、面色苍白;粥品温和易消化,不增加肝脏代谢负担。

5.避免熬夜,23点前入睡

○方法:每晚22点开始准备入睡,关闭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,可点一盏温和的台灯,听10分钟舒缓的自然音(如鸟鸣、流水声),避免睡前情绪激动(如吵架、看刺激视频)。
○成效:23点-凌晨1点是“肝经当令”,此时入睡能让肝脏进入深度修复状态,减少肝气瘀滞;长期坚持可改善春季常见的口干、口苦(肝火上炎症状),让晨起时口气更清新。

6.踏青赏春(每周1次,2小时以上)

○方法:周末选择植物园、郊外等花草茂盛的地方,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、放风筝、野餐(避免吃生冷食物),主动观察花草发芽、鸟类活动,感受自然生机。
○成效:中医认为“肝属木,与春气相应”,接触自然草木可“以木养木”,缓解肝气郁结;同时户外活动能释放压力,减少春季因“肝气不舒”导致的焦虑、抑郁情绪,提升整体幸福感。

二、夏·养心(顺应阳盛于外,护“长”气)

夏季心阳旺盛,养生需防“暑热伤心”“心阴耗损”,重点在“清热养心、安神定志”。

1.午休30分钟(每日12-13点)

○方法:午餐后15分钟再午休,避免趴在桌上睡(易压迫心脏),可在沙发或床上侧卧,盖薄毯防着凉;时间控制在20-30分钟,不超过1小时(避免影响夜间睡眠)。
○成效:12-13点是“心经当令”,此时午休能让心脏短暂休息,缓解夏季午后因心阳过耗导致的头晕、乏力;减少下午注意力不集中、心慌气短的情况,提升工作效率。

2.饮用莲子百合茶(每日1杯,下午饮用)

○方法:干莲子5颗(去芯,避免苦味)、干百合5g,用温水冲洗后煮10分钟,放温后饮用,可加1小块冰糖(少量,避免过甜伤脾)。
○成效:莲子能养心安神、健脾止泻,百合能清心润肺、宁心安神;改善夏季因暑热扰心导致的心烦、失眠、多梦,同时缓解夏季常见的口干舌燥(心阴不足症状)。

3.傍晚快走(18-19点,40分钟)

○方法:避开正午高温(10-16点),选择傍晚太阳落山后,在小区或河边快走,速度以“能说话但不喘气”为宜,走后及时补充温水(每次喝100-150ml,分2-3次喝)。
○成效:夏季适当运动可促进心阳外达,但避免高温耗伤心气;快走能增强心肌功能,改善夏季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手脚沉重;同时帮助消耗多余热量,预防夏季因贪凉吃冷饮导致的肥胖。

4.吃苦瓜炒蛋(每周2-3次,晚餐食用)

○方法:苦瓜1根(去瓤,切薄片,用盐腌10分钟去苦味),鸡蛋2个打散,热油后先炒鸡蛋,再加入苦瓜翻炒2分钟,加盐调味即可,避免放过多辛辣调料(如辣椒)。
○成效:苦瓜性寒,能清热解暑、清心火,改善夏季因心火过旺导致的口舌生疮、小便黄赤;鸡蛋能补充优质蛋白,避免苦寒食物伤脾胃,兼顾“养心”与“护脾”(夏季脾易被暑湿困阻)。

5.用温水泡脚(每晚1次,15分钟)

○方法:水温控制在38-40℃(不超过脚踝),加入3-5g艾叶(煮水后倒入),泡脚时按摩脚底“涌泉穴”(脚掌前1/3凹陷处),每次按摩1分钟;泡后及时擦干脚,穿袜子保暖。
○成效:夏季易贪凉(如吹空调、吃冷饮),导致寒湿入侵,温水泡脚可温通经络,让心阳下行,改善因心阳不足导致的手脚冰凉(夏季“假寒”症状);艾叶能祛湿,减少夏季脚气、脚汗问题。

6.减少情绪激动,保持“心平气和”

○方法:遇到烦心事时,先深呼吸3次(每次吸气5秒、呼气7秒),默念“冷静”;避免在高温时段处理复杂工作(如争吵、做决策),可将重要事放在上午10点前或傍晚处理。
○成效:夏季“心火旺”易导致情绪急躁、易怒,长期情绪激动会加重心脏负担;保持平和心态可减少心火耗损,改善因“心火扰神”导致的失眠、心悸,让夏季情绪更稳定。

三、秋·养肺(顺应阳气收敛,护“收”气)

秋季肺主收敛,养生需防“秋燥伤肺”“肺气耗散”,重点在“润肺生津、收敛肺气”。

1.晨起深呼吸(腹式呼吸,10分钟)

○方法:每天早晨8点左右,开窗通风后(避免雾霾天),盘腿坐或站立,双手放在腹部,吸气时腹部鼓起(让空气充满肺部),呼气时腹部收缩(尽量排出肺部浊气),呼吸节奏保持“吸气3秒、呼气5秒”。
○成效:秋季肺气宜收,腹式呼吸可锻炼肺功能,增强肺气收敛能力;改善秋季因肺气虚导致的气短、咳嗽(干咳无痰),让呼吸更顺畅。

2.饮用雪梨银耳汤(每周3次,下午或睡前饮用)

○方法:雪梨1个(去核,切块)、干银耳1小朵(泡发后去根)、冰糖少许,加水煮30分钟至银耳软烂;放温后饮用,避免放凉(秋季喝凉饮易伤肺气)。
○成效:雪梨能润肺生津、清热化痰,银耳能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;改善秋季因秋燥伤肺导致的口干、咽痒、皮肤干燥,减少秋季常见的“燥咳”(无痰或少痰)。

3.按摩迎香穴(每日2次,每次3分钟)

○方法: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(鼻唇沟中点),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,力度以“有酸胀感但不疼”为宜,每次按揉100下,早晚各1次(早上可配合洗脸后按摩,晚上睡前按摩)。
○成效:迎香穴是“大肠经”穴位,与肺经相通,按摩可通利鼻窍,增强肺的宣发功能;改善秋季因肺燥导致的鼻塞、流鼻涕(清涕或干涕),减少过敏性鼻炎发作(秋季花粉、冷空气易刺激鼻腔)。

4.吃银耳百合蒸南瓜(每周2次,晚餐食用)

○方法:南瓜1块(去皮,切小块)铺在碗底,放上泡发的银耳(5g)、干百合(3g),淋少许温水,上锅蒸20分钟,出锅后可加1小勺蜂蜜(温凉后加,避免破坏营养)。
○成效:南瓜性温,能补中益气,避免秋季润肺食物(如雪梨)过凉伤脾;银耳、百合润肺,三者搭配可兼顾“润肺”与“健脾”(秋季脾易被燥气影响,导致消化不良),改善秋季食欲不振、大便干燥。

5.避免过度运动,选择“温和运动”(如打太极、练八段锦)

○方法:每周3-4次,每次30分钟,选择上午9-10点或下午16-17点(避免早晚温差大时运动),练习太极(简化24式)或八段锦(重点练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),动作缓慢、连贯,避免大汗淋漓(秋季“汗出过多则伤肺气”)。
○成效:温和运动可促进肺气收敛,增强肺部抵抗力;改善秋季因肺气不足导致的易疲劳、易感冒,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津液耗损(加重秋燥)。

6.及时添衣,防“秋凉伤肺”(“春捂秋冻”适度)

○方法:秋季气温下降时,先加薄外套(如针织衫、薄风衣),避免一下穿太厚(影响肺气宣发);重点保护“颈肩”和“腹部”(颈肩受凉易引发咳嗽,腹部受凉易伤脾,间接影响肺),早晚外出时戴薄围巾。
○成效:减少秋季因受凉导致的感冒、咳嗽(“凉燥伤肺”),避免肺气被外邪(寒气)侵袭,让肺部在秋季保持稳定的收敛功能。

四、冬·养肾(顺应阳气潜藏,护“藏”气)

冬季肾主藏精,养生需防“寒邪伤肾”“肾精耗损”,重点在“温肾散寒、固藏肾精”。

1.睡前用艾叶泡脚(每周3-4次,20分钟)

○方法:水温40-42℃(没过脚踝,最好到小腿肚),加入干艾叶10g(煮水后倒入),泡脚时按摩脚底“涌泉穴”(每次1分钟,交替按摩双脚),泡至身体微微发热(不大汗),泡后及时擦干脚,穿袜子睡觉。
○成效:艾叶性温,能温经散寒,涌泉穴是“肾经”起始穴,按摩可温补肾阳;改善冬季因肾阳虚导致的手脚冰凉、畏寒怕冷,让睡眠更深沉(冬季“肾藏精,精足则眠安”)。

2.饮用生姜红枣枸杞茶(每日1杯,上午饮用)

○方法:生姜1片(去皮,避免辛辣刺激)、红枣3颗(去核)、枸杞5g,加水煮15分钟,放温后饮用,不空腹喝(避免生姜刺激肠胃)。
○成效:生姜温阳散寒,红枣补中益气,枸杞补肾益精;改善冬季因肾阳不足导致的精神不振、腰膝酸软,同时避免冬季喝凉饮伤肾,让身体保持温暖状态(助力阳气潜藏)。

3.吃当归羊肉汤(每周1-2次,午餐食用)

○方法:羊肉50g(切块,用开水焯去血水)、当归3g、生姜2片、红枣2颗,加水煮1小时,加盐调味;避免过量食用(羊肉性温,过量易上火),搭配青菜(如白菜、萝卜)一起吃,平衡温燥。
○成效:羊肉能温补肾阳、益精血,当归补血活血,生姜散寒;改善冬季因肾阳虚导致的畏寒、手脚冰凉、腰膝冷痛,同时补充肾精(冬季“藏精”关键),让身体有足够能量抵御寒冷。

4.避免熬夜,22点半前入睡(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)

○方法:每晚21点半开始准备入睡,关闭电子设备,可泡脚后喝1小杯温牛奶(助眠),卧室温度控制在18-20℃(避免过冷或过热);早上随太阳升起起床(如7-8点,避免过早起床,以免扰动阳气)。
○成效:冬季“肾藏精,精生于夜”,早睡可让肾脏进入深度藏精状态,减少肾精耗损;改善冬季因肾精不足导致的易疲劳、记忆力下降,同时避免熬夜导致的肾阳虚(“夜属阴,熬夜伤阳”)。

5.练习“提肛运动”(每日2次,每次10分钟)

○方法:站立或坐姿,全身放松,吸气时收缩肛门(像忍住排便一样),屏息2秒,呼气时放松肛门,每次重复20-30次,早晚各1次(可在刷牙、看电视时做)。
○成效:中医认为“肛门为肾之窍”,提肛运动可刺激肾经,增强肾气固摄能力;改善冬季因肾气不固导致的尿频、夜尿多(冬季肾阳虚易导致膀胱气化不利),同时辅助固藏肾精(“肾主封藏,提肛可助封藏”)。

6.减少“耗精”行为(如过度劳累、频繁性生活)

○方法:冬季避免长时间加班(如连续工作超过10小时),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(活动身体、喝温水);性生活频率根据年龄调整(如30-40岁,每1-2周1次,避免冬季“频繁耗精”),性生活后及时喝1杯温热水,注意保暖。
○成效:冬季肾精宜“藏”不宜“耗”,过度劳累和频繁性生活会直接耗损肾精;减少此类行为可让肾脏在冬季充分储存肾精,为来年春季阳气升发打下基础,避免冬季因肾精不足导致的免疫力下降(易感冒、生病)。
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