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注册 登录



我的自学课:中医脏腑调理的关键枢纽——脏腑背俞穴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3:08:32   阅读:21

胸三肺俞四厥阴,心五肝九胆十临,十一脾俞十二胃,腰一三焦腰二肾,膀胱骶二椎外循。


在中医经络学说体系中,脏腑背俞穴是连接体表与脏腑的“桥梁”,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。《灵枢·背腧》篇载:“愿闻五脏之腧,出于背者。岐伯曰:背中大腧,在杼骨之端,肺腧在三焦之间,心腧在五焦之间,膈腧在七焦之间,肝腧在九焦之间,脾腧在十一焦之间,肾腧在十四焦之间。皆挟脊相去三寸所。”这一经典论述奠定了脏腑背俞穴的理论基础。本文将从脏腑背俞穴的理论渊源出发,系统探讨其具体应用、按摩手法与注意事项,以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,为临床实践与日常养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操指导。

一、脏腑背俞穴的理论渊源与核心特性

脏腑背俞穴简称“背俞穴”,均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(距后正中线3寸),左右各一,共12对,分别对应肺、心包、心、肝、脾、肾六脏及大肠、三焦、小肠、胆、胃、膀胱六腑(见表1)。其核心特性体现在“内外相通、脏腑反射”上——当脏腑功能失调时,邪气会通过经络输注于背俞穴,表现为穴位处的压痛、酸胀、结节或皮肤色泽改变;反之,通过刺激背俞穴,也能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运行,恢复脏腑功能平衡,即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言“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”的治疗原则。
在中医经络理论里,人体的 “六脏” 和 “六腑” 都有对应的 “背俞穴”,这些穴位主要分布在背部的膀胱经上,是调理脏腑功能的常用穴位,具体对应关系如下。

六脏与其对应的背俞穴

六脏包括肺、心包、心、肝、脾、肾,它们各自的背俞穴及所属经络编号如下:
肺对应的背俞穴是肺俞穴,编号为 BL13;
心包对应的背俞穴是厥阴俞穴,编号为 BL14;
心对应的背俞穴是心俞穴,编号为 BL15;
肝对应的背俞穴是肝俞穴,编号为 BL18;
脾对应的背俞穴是脾俞穴,编号为 BL20;
肾对应的背俞穴是肾俞穴,编号为 BL23。

六腑与其对应的背俞穴

六腑包括大肠、三焦、小肠、胆、胃、膀胱,它们各自的背俞穴及所属经络编号如下:
大肠对应的背俞穴是大肠俞穴,编号为 BL25;
三焦对应的背俞穴是三焦俞穴,编号为 BL22;
小肠对应的背俞穴是小肠俞穴,编号为 BL27;
胆对应的背俞穴是胆俞穴,编号为 BL19;
胃对应的背俞穴是胃俞穴,编号为 BL21;
膀胱对应的背俞穴是膀胱俞穴,编号为 BL28。

背俞穴的定位遵循“同身寸法”与“骨骼标志定位法”相结合的原则。例如,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;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临床中,医生常通过触摸背部棘突、观察患者体型来精准定位,确保刺激的有效性。

二、脏腑背俞穴的具体应用场景

脏腑背俞穴的应用贯穿于中医诊断、治疗与养生全过程,其核心在于“辨证选穴”,根据不同脏腑的病机特点选择对应的背俞穴,实现“精准调理”。以下从临床治疗、日常养生、亚健康干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。

(一)临床治疗:脏腑病症的“靶向调理”

在中医临床中,背俞穴是治疗脏腑病症的首选穴位之一,常与腹募穴(脏腑之气汇聚于腹部的穴位)配伍,形成“俞募配穴法”,增强调理脏腑的功效。
•肺系病症:肺俞穴为肺之背俞,主治咳嗽、哮喘、胸闷、鼻塞等症。临床常配伍膻中(心包募穴)、列缺穴,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哮喘。例如,对于风寒咳嗽患者,可在肺俞穴行温针灸,通过艾灸的温热效应驱散肺经寒邪,配合针刺列缺穴宣肺解表,通常3-5次治疗即可缓解咳嗽症状。
•心系病症:心俞穴与厥阴俞穴分别对应心与心包,主治心悸、失眠、胸痛、健忘等症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,发作时按压心俞、厥阴俞穴可快速缓解胸闷胸痛;慢性调理时,可配伍内关穴、膻中穴,采用针刺或穴位贴敷的方法,改善心肌供血,调节心率。
•脾胃病症:脾俞、胃俞穴是调理脾胃功能的关键穴位,主治胃痛、腹胀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,可采用脾俞、胃俞穴拔罐(留罐10-15分钟),配合针刺足三里穴,健脾和胃、理气止痛;对于脾虚腹泻患者,可在脾俞、胃俞穴行艾灸,每次20分钟,温补脾阳,固涩止泻。
•肝胆病症:肝俞、胆俞穴主治胁痛、黄疸、口苦、烦躁易怒等症。对于慢性肝炎患者,临床常采用肝俞、胆俞穴穴位注射(如维生素B1注射液),配合太冲穴针刺,疏肝利胆、清热解毒;对于胆结石引发的胁痛,可按压肝俞、胆俞穴缓解痉挛,同时配伍胆囊穴增强疗效。
•肾系病症:肾俞穴为肾之背俞,主治腰膝酸软、尿频、遗尿、耳鸣、阳痿等症。对于慢性肾炎患者,可在肾俞穴行温和灸,配合三阴交穴针刺,补肾利水、消肿止痛;对于肾虚腰痛患者,可采用肾俞穴推拿按摩,配合艾灸命门穴,温补肾阳、强筋健骨。

(二)日常养生:脏腑功能的“主动维护”

背俞穴不仅是治疗穴位,更是日常养生的重要工具。通过简单的刺激方法(如按摩、艾灸、拍打),可调节脏腑气血,预防疾病。
•四季养生选穴:中医强调“天人相应”,不同季节养生重点不同。春季养肝,可按摩肝俞穴,配合太冲穴,疏肝解郁;夏季养心,可拍打心俞穴,配合内关穴,宁心安神;长夏养脾,可艾灸脾俞穴,配合足三里穴,健脾祛湿;秋季养肺,可按揉肺俞穴,配合太渊穴,润肺止咳;冬季养肾,可艾灸肾俞穴,配合涌泉穴,温补肾阳。
•体质调理选穴:根据中医体质学说,不同体质人群可通过背俞穴进行调理。气虚体质者,艾灸脾俞、肺俞穴,补气健脾;阳虚体质者,艾灸肾俞、心俞穴,温阳散寒;阴虚体质者,按摩肝俞、肾俞穴,滋阴降火;痰湿体质者,按摩脾俞、三焦俞穴,祛湿化痰。

(三)亚健康干预:脏腑失衡的“早期纠正”

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,表现为疲劳乏力、失眠多梦、情绪低落、消化不良等,这些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。背俞穴可作为亚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:
•疲劳综合征:长期疲劳多与脾肾两虚相关,可按摩脾俞、肾俞穴,每次10-15分钟,配合艾灸关元穴,补充气血、恢复体力。
•失眠焦虑:多与心肾不交、肝气郁结相关,可按摩心俞、肝俞、肾俞穴,采用按揉手法,每次每穴3-5分钟,调节脏腑阴阳,改善睡眠。
•消化不良:多与脾胃虚弱相关,可顺时针按摩脾俞、胃俞穴,配合腹部按摩,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消化功能。

三、人体背部穴位的按摩手法与注意事项

背部穴位按摩是一种安全、便捷的养生方法,但需掌握正确的手法与注意事项,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不适。

(一)常用按摩手法

•按揉法:用拇指指腹或食指、中指指腹按压在穴位上,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揉,力度由轻到重,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。适用于单个穴位的精准刺激,如按揉肺俞、心俞穴。每次每穴按揉3-5分钟,每日1-2次。
•推擦法:用手掌根部或小鱼际肌紧贴背部皮肤,沿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(背俞穴分布线)上下推擦,力度均匀,速度适中,以皮肤发红、发热为度。适用于多个背俞穴的整体调理,如推擦从肺俞到肾俞的区域,可调节上中下三焦脏腑功能。每次推擦5-10分钟,每日1次。
•拍打法:用空心掌或虚掌轻轻拍打背部背俞穴区域,从肩颈开始,自上而下拍打至腰骶部,力度轻柔,避免用力过猛。适用于疏通背部经络、缓解肌肉紧张,尤其适合久坐人群。每次拍打3-5分钟,每周2-3次。
•点压法:用拇指指尖或食指第二关节点压穴位,力度较按揉法稍大,停留3-5秒后松开,反复操作。适用于穴位处有明显压痛或结节的情况,可缓解局部气血瘀滞。每次点压每穴5-10次,每日1次。

(二)按摩注意事项

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按摩腰骶部的背俞穴(如肾俞、膀胱俞),以免影响胎儿或乳汁分泌;皮肤有破损、感染、湿疹、烫伤者,禁止在患处及周围穴位按摩;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骨质疏松症、恶性肿瘤的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避免自行按摩。
•力度控制:按摩力度应“因人而异”,以患者感到“酸胀而不疼痛”为度。老年人、儿童、体质虚弱者力度宜轻;青壮年体质较好者力度可稍大,但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下出血或肌肉损伤。
•时间选择:按摩时间不宜过长,每次总时长控制在15-30分钟;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按摩,以免影响消化;睡前按摩可选择轻柔的按揉法,有助于睡眠,但避免剧烈拍打。
•环境要求:按摩时应保持室内温暖、通风,避免患者受凉;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(如俯卧位、坐姿),放松肌肉,便于操作。
•异常处理:按摩过程中如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心慌等不适症状,应立即停止按摩,让患者平卧休息;若按摩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、疼痛加剧,应暂停按摩,必要时就医。

四、常见背部穴位相关病症及治疗方法

背部穴位(以背俞穴为主)通过调节对应脏腑功能,可治疗多种常见病症。以下列举10种典型病症,详细介绍其病因病机、选穴及治疗方法。

(一)感冒(肺系病症)

病因病机:外感风邪侵袭肺卫,肺失宣降所致。
选穴:肺俞、大椎、风门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按揉肺俞穴5分钟,推擦大椎穴至皮肤发热,点压风门穴3-5分钟;②艾灸:温和灸肺俞、大椎穴,每穴10分钟,适用于风寒感冒;③拔罐:在肺俞、大椎穴行闪罐法,各5-10次,适用于风热感冒。

(二)慢性支气管炎(肺系病症)

病因病机:肺脾两虚,痰湿内阻,肺失宣肃。
选穴:肺俞、脾俞、膻中。
治疗方法:①针灸:针刺肺俞、脾俞穴(平补平泻),留针20分钟,配合艾灸膻中穴;②穴位贴敷:将白芥子、细辛、甘遂等药物研末,用生姜汁调成糊状,贴于肺俞、脾俞穴,每年三伏天贴敷,连续3年为一疗程;③按摩:每日按揉肺俞、脾俞穴各5分钟,促进肺脾功能恢复。

(三)心悸(心系病症)

病因病机:心血不足、心阳不振、痰火扰心等导致心神不宁。
选穴:心俞、厥阴俞、内关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轻柔按揉心俞、厥阴俞穴各5分钟,点压内关穴3分钟,每日2次;②针灸:针刺心俞、厥阴俞穴(补法),内关穴(平补平泻),留针15分钟;③艾灸:温和灸心俞穴10分钟,适用于心阳不振型心悸。

(四)失眠(心系病症)

病因病机:心肾不交、肝郁化火、心脾两虚等导致心神失养。
选穴:心俞、肾俞、肝俞、神门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睡前按揉心俞、肾俞、肝俞穴各5分钟,按揉神门穴3分钟,采用顺时针方向,力度轻柔;②针灸:针刺心俞、肾俞穴(补法),肝俞穴(泻法),神门穴(平补平泻),留针20分钟,每周3次;③耳穴压豆:在心、肾、肝、神门等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,每日按压3-5次,每次1分钟。

(五)慢性胃炎(脾胃病症)

病因病机:脾胃虚弱、肝气犯胃、饮食不节等导致胃失和降。
选穴: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顺时针按揉脾俞、胃俞穴各5分钟,逆时针按摩中脘穴5分钟,点压足三里穴3分钟;②针灸:针刺脾俞、胃俞穴(补法),中脘、足三里穴(平补平泻),留针20分钟,每周3-4次;③拔罐:在脾俞、胃俞穴行留罐法,留罐10分钟,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炎。

(六)慢性肝炎(肝胆病症)

病因病机:肝气郁结、湿热蕴结、肝肾阴虚等导致肝胆功能失调。
选穴:肝俞、胆俞、太冲、三阴交。
治疗方法:①针灸:针刺肝俞、胆俞穴(平补平泻),太冲穴(泻法),三阴交穴(补法),留针20分钟,每周2-3次;②穴位注射:在肝俞、胆俞穴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,每穴0.5ml,每周1次;③按摩:每日按揉肝俞、胆俞穴各5分钟,推擦太冲穴3分钟,疏肝利胆。

(七)腰椎间盘突出症(肾系与经络病症)

病因病机:肾精亏虚、腰部劳损、寒湿侵袭导致经络不通,气血瘀滞。
选穴:肾俞、大肠俞、腰阳关、环跳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用掌根按揉肾俞、大肠俞穴各5分钟,点压腰阳关穴3分钟,拿捏环跳穴5分钟,配合腰部斜扳法(需专业医生操作);②针灸:针刺肾俞、大肠俞穴(补法),腰阳关、环跳穴(泻法),留针20分钟,配合电针刺激;③艾灸:温和灸肾俞、腰阳关穴,每穴15分钟,适用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。

(八)糖尿病(脾肾功能失调)

病因病机:阴虚燥热、脾肾两虚导致水谷精微代谢失常。
选穴:肾俞、脾俞、胰俞(奇穴,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、三阴交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每日按揉肾俞、脾俞、胰俞穴各5分钟,按揉三阴交穴3分钟;②针灸:针刺肾俞、脾俞穴(补法),胰俞穴(平补平泻),三阴交穴(补法),留针20分钟,每周3次;③艾灸:温和灸肾俞、脾俞穴,每穴10分钟,适用于脾肾气虚型糖尿病。

(九)更年期综合征(肝肾阴虚)

病因病机:女性绝经前后,肝肾阴虚,阴阳失调,冲任二脉空虚。
选穴:肝俞、肾俞、太溪、百会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按揉肝俞、肾俞穴各5分钟,点压太溪穴3分钟,按揉百会穴2分钟,每日1次;②针灸:针刺肝俞、肾俞穴(补法),太溪穴(补法),百会穴(平补平泻),留针20分钟,每周2-3次;③耳穴压豆:在肝、肾、内分泌、神门等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,每日按压3次。

(十)小儿腹泻(脾胃病症)

病因病机:小儿脾胃虚弱,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导致脾胃运化失常。
选穴:脾俞、胃俞、天枢、足三里。
治疗方法:①按摩: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脾俞、胃俞穴各3分钟,顺时针按摩天枢穴3分钟,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;②艾灸:用雀啄灸脾俞、胃俞穴,每穴5分钟,注意避免烫伤小儿皮肤;③穴位贴敷:将丁香、肉桂、吴茱萸研末,用凡士林调成糊状,贴于脾俞、天枢穴,每日更换1次。

五、结语

脏腑背俞穴作为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连接体表与脏腑的“生命枢纽”。其应用不仅局限于临床治疗,更延伸至日常养生与亚健康干预,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核心理念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遵循“辨证施治”的原则,根据不同病症、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与方法;同时,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与注意事项,确保安全有效。

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经络机制的深入研究,背俞穴的作用原理逐渐被科学验证——其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激活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作用。未来,应进一步加强背俞穴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,为中医脏腑调理提供更多科学依据,让这一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部分内容由AI生成,仅供中医学习之用
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