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4:47:45 阅读:26
本文按中医功效将97常用方剂分为12大类,每首方剂均从功效、适应证、禁忌证、方解四方面展开解析,内容基于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著作及临床实践总结。
一、解表剂
以发散表邪、解除表证为核心,适用于外感六淫所致的恶寒发热、头痛身痛、苔薄脉浮等症,分辛温解表、辛凉解表、扶正解表三类。
1.桂枝汤
功效: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
适应证:可用于太阳中风证,表现为发热汗出、恶风、头痛、脉浮缓;也适用于杂病中营卫不和导致的自汗症状。
禁忌证:太阳伤寒证(症状为无汗恶寒、脉浮紧)者禁用;温病初起(表现为发热口渴、舌红苔黄)者禁用;阴虚盗汗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桂枝味辛性温,能解肌发表、温通经脉,作为君药;芍药味酸性寒,可敛阴和营,作为臣药,君药与臣药相互配合,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;生姜能辅助桂枝解表,大枣可辅助芍药和营,二者共同作为佐药;甘草则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2.桂枝加葛根汤
功效:解肌发表,升津舒经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之证,症状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、项背拘急不舒、脉浮缓。
禁忌证:与桂枝汤的禁忌证相同;项背强属于里实热或阴虚筋脉失养所致者禁用。
方解:该方以桂枝汤为基础,发挥其调和营卫、解肌发表的功效;同时加入葛根,葛根味甘辛性凉,能够升津舒经、解肌散邪,专门针对项背强几几这一症状。
3.桂枝加附子汤
功效:解肌发表,温经复阳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之证,症状有发热汗出恶风、汗出不止、四肢微急、小便难、脉浮虚而涩。
禁忌证:没有阳虚漏汗症状者禁用;湿热内盛者禁用。
方解:桂枝汤在此方中起到解肌和营卫的作用;加入的附子味辛性热,可温经复阳、固表止汗,专门针对阳虚失固导致的漏汗症状。
4.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
功效:温经复阳,解表散邪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病误下导致的阳虚胸满之证,症状为胸满、恶寒、脉微。
禁忌证:胸满属于热郁或痰阻所致者禁用;没有阳虚恶寒、脉微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桂枝、生姜能够解表散邪,附子可温经复阳,大枣、甘草能益气和中;去除芍药是因为芍药味酸收敛,担心其阻碍对胸满症状的宣散。
5.桂枝麻黄各半汤
功效:小发其汗,调和营卫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病轻证,营卫郁滞之证,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、热多寒少、一日发作两三次、面有热色、身痒、脉浮缓。
禁忌证:太阳病重证(症状为恶寒发热剧烈、无汗或汗多)者禁用;里证明显者禁用。
方解:该方由桂枝汤与麻黄汤按照1:1的比例组合而成,且两种方剂的剂量都有所减少。其中,桂枝汤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,麻黄汤能微发其汗,二者共同发挥小汗解表的功效。
6.桂枝二麻黄一汤
功效:微发其汗,调和营卫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病轻证,且营卫郁滞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更轻之证,症状为发热恶寒、热多寒少、汗出不畅、脉浮缓。
禁忌证: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禁忌证相同,尤其忌讳有汗多症状者。
方解:此方剂是桂枝汤与麻黄汤按照2:1的比例组合而成,桂枝汤在方剂中所占比例更高,更侧重于调和营卫,麻黄汤则辅助微微发汗以散邪,发汗的力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更为缓和。
7.桂枝二越婢一汤
功效:微发其汗,清泄里热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病轻证兼里有郁热之证,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、热多寒少、心烦口渴、脉浮缓。
禁忌证:里热炽盛(症状为高热口渴、舌红苔黄厚)者禁用;没有表证者禁用。
方解:该方由桂枝汤与越婢汤按照2:1的比例组合而成。桂枝汤能解表和营卫,越婢汤(由麻黄、石膏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组成)可清泄里热、微发其汗,专门针对表邪较轻而里热也较轻微的病症。
8.葛根汤
功效:发汗解表,升津舒经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之证,症状为恶寒发热、无汗、项背拘急不舒、脉浮紧;也可用于治疗刚痉。
禁忌证:太阳中风证(症状为汗出恶风)者禁用;阴虚筋脉失养导致的项背强症状者禁用;温病初起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麻黄、桂枝味辛性温,能发汗解表、散寒止痛,作为君药;葛根味甘辛性凉,可升津舒经、解肌散邪,作为臣药;生姜、大枣能调和营卫,甘草可调和诸药,二者共同作为佐使药。
9.葛根加半夏汤
功效:发汗解表,升津舒经,降逆止呕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、呕吐之证,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、项背拘急、呕吐、脉浮紧。
禁忌证:与葛根汤的禁忌证相同;呕吐属于热证或阴虚所致者禁用。
方解:葛根汤在此方中发挥发汗解表、升津舒经的功效;加入的半夏味辛性温,能够降逆止呕,专门针对表证兼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症状。
10.麻黄汤
功效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伤寒证,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、无汗而喘、头痛身痛、脉浮紧。
禁忌证:太阳中风证(症状为汗出恶风)者禁用;表虚自汗、阴虚盗汗者禁用;里热证者禁用;年老体弱、气血亏虚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麻黄味辛性温,能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作为君药;桂枝味辛性温,可解肌发表、温通经脉,辅助麻黄发汗,作为臣药;杏仁味苦性温,能降利肺气,辅助麻黄平喘,作为佐药;甘草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11.大青龙汤
功效:发汗解表,清热除烦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伤寒兼里有郁热之证,症状为恶寒发热、无汗、烦躁、身痛、脉浮紧;也可用于治疗溢饮。
禁忌证:太阳中风证者禁用;里热炽盛且无表证者禁用;年老体弱、阴虚火旺者禁用(避免过度发汗损伤正气)。
方解:该方由麻黄汤加倍麻黄用量,并加入石膏组成。其中,麻黄、桂枝能发汗解表,石膏味辛甘性大寒,可清热除烦,作为君药;杏仁能宣肺平喘,生姜、大枣可调和营卫,二者作为佐药;甘草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12.小青龙汤
功效: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伤寒兼寒饮咳喘之证,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、咳喘痰多清稀、胸痞、干呕、脉浮紧。
禁忌证:没有寒饮者禁用;肺热咳喘(症状为痰黄黏稠、口渴)者禁用;阴虚燥咳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麻黄、桂枝味辛性温,能解表散寒,作为君药;干姜、细辛味辛性温,可温肺化饮,作为臣药;五味子味酸性温,能敛肺止咳,芍药味酸性寒,可和营,半夏味辛性温,能降逆化痰,三者作为佐药;甘草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13.桂枝加厚朴杏子汤
功效:解肌发表,降气平喘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中风兼喘之证,症状为发热汗出恶风、咳喘、脉浮缓;也可用于治疗有宿喘病史且感受风邪者。
禁忌证:没有表证的喘证者禁用;肺热咳喘或痰热壅肺所致的喘证者禁用。
方解:桂枝汤在此方中起到解肌和营卫的作用;加入的厚朴味苦辛性温,能降气除满,杏仁味苦性温,可降气平喘,二者专门针对表证兼肺气上逆导致的喘证。
14.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功效:辛凉疏表,清肺平喘
适应证:适用于表邪未解,邪热壅肺之证,症状为发热汗出、咳喘气急、口渴、脉浮数。
禁忌证:太阳伤寒证(症状为无汗恶寒)者禁用;风寒咳喘(症状为痰清稀、不渴)者禁用;阴虚燥咳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,能清肺泄热,作为君药;麻黄味辛性温,可宣肺平喘、疏表散邪,作为臣药(石膏的用量是麻黄的两倍,以制约麻黄的温性);杏仁味苦性温,能降利肺气,辅助平喘,作为佐药;甘草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15.麻黄细辛附子汤
功效:温经解表
适应证:适用于少阴病兼表证之证,症状为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脉沉微。
禁忌证:没有少阴阳虚者禁用;表证较重而里寒较轻者禁用;里热证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附子味辛性热,能温肾助阳,作为君药;麻黄味辛性温,可解表散寒,作为臣药;细辛味辛性温,能温经散寒、辅助附子温阳、辅助麻黄解表,作为佐使药,三者共同发挥温阳解表的功效。
16.麻黄附子甘草汤
功效:温经解表,缓汗祛邪
适应证:适用于少阴病兼表证轻证之证,症状为恶寒微热、无汗、脉沉。
禁忌证: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禁忌证相同,尤其忌讳表证较重者。
方解:方中附子能温肾助阳,麻黄可解表散寒,甘草味甘性温,能益气和中、缓和麻黄峻猛的发汗作用,使发汗不至于损伤正气,适用于表证较轻的少阴病。
17.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功效:解表散邪,清热利湿
适应证:适用于湿热发黄兼表证之证,症状为身黄(包括目黄、身黄)、黄色鲜明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小便不利、脉浮数。
禁忌证:没有表证的湿热发黄者禁用;寒湿发黄(症状为黄色晦暗、畏寒)者禁用;阴虚发黄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麻黄、桂枝能解表散邪,连翘(轺)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可清热利湿退黄,作为君药;杏仁能宣肺利水,生姜、大枣可调和营卫,二者作为佐药;甘草能调和诸药,作为使药。
二、清热剂
以清热、泻火、凉血、解毒为核心,适用于里热证,表现为高热、口渴、烦躁、舌红苔黄、脉数等,分清气分热、清营凉血、清热解毒、清脏腑热等类。
18.白虎汤
功效:清热生津
适应证: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,症状表现为高热面赤、烦渴引饮、汗出恶热、脉洪大有力。
禁忌证:表证未解(症状为恶寒发热)者禁用;里虚寒证(症状为腹痛腹泻、畏寒肢冷)者禁用;阴虚发热(症状为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)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,能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,作为君药;知母味苦甘性寒,可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,作为臣药;粳米、甘草能益气和中、养胃生津,防止石膏和知母的寒性损伤胃腑,二者共同作为佐使药。
19.白虎加人参汤
功效:清热生津,益气养阴
适应证: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兼气阴两伤之证,症状为高热烦渴、汗多、背微恶寒、脉洪大而芤。
禁忌证:与白虎汤的禁忌证相同;没有气阴两伤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白虎汤在此方中发挥清热生津的功效;加入的人参味甘性温,能益气生津、补益气阴,专门针对热邪亢盛导致气阴耗伤的病症。
20.栀子豉汤
功效:清热除烦,宣发郁热
适应证:适用于热郁胸膈证,症状表现为虚烦不得眠、心中懊憹、胸中窒闷,或身热不退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禁忌证:没有热郁胸膈症状者禁用;脾胃虚寒者禁用;阴虚火旺导致虚烦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栀子味苦性寒,能清热除烦、泻火导滞,作为君药;淡豆豉味辛甘性微寒,可宣发郁热、和胃降气,作为臣药,二者相互配合,清宣结合,共同发挥清热除烦的功效。
21.栀子厚朴汤
功效:清热除烦,宽中除满
适应证:适用于热郁胸膈兼腹满之证,症状为心烦腹满、卧起不安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禁忌证:腹满属于虚寒(症状为喜温喜按)或食积所致者禁用;没有热郁烦满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栀子能清热除烦,厚朴味苦辛性温,可行气除满,枳实味苦性寒,能破气消积,三者合用,清热与行气同时进行,专门针对热郁兼气机阻滞导致的腹满症状。
22.栀子柏皮汤
功效:清热利湿退黄
适应证:适用于湿热发黄轻证,症状为身黄、黄色鲜明、发热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禁忌证:寒湿发黄(症状为黄色晦暗)者禁用;没有湿热症状者禁用;阴黄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栀子能清热利湿退黄,黄柏味苦性寒,可清热燥湿,甘草能益气和中,三者合用,将清热燥湿与利湿退黄相结合,适用于湿热发黄较轻的病症。
23.葛根黄芩黄连汤
功效:解表清里
适应证:适用于表证未解,邪热入里之证,症状为身热、下利臭秽、肛门灼热、胸脘烦热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禁忌证:虚寒下利(症状为便溏清稀、畏寒)者禁用;没有表证的里热下利者禁用;湿热痢疾重症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葛根味甘辛性凉,能解表退热、升阳止泻,作为君药;黄芩、黄连味苦性寒,可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作为臣药;甘草味甘性温,能益气和中、调和诸药,作为佐使药,使表邪得清、里邪得解,从而达到止泻除热的效果。
24.大黄黄连泻心汤
功效:清热泻火,消痞散结
适应证:适用于热痞证,症状为心下痞、按之柔软,脉象关上浮,或伴有心烦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。
禁忌证:寒痞(症状为心下痞喜温)者禁用;痰痞、食痞者禁用;脾胃虚寒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大黄味苦性寒,能泻热消痞,黄连味苦性寒,可清热泻火,二者合用,用麻沸汤浸泡,取其清轻之气以清除上部的热痞,避免煎煮后产生峻下的作用。
25.附子泻心汤
功效:泻热消痞,温阳固表
适应证:适用于热痞兼阳虚之证,症状为心下痞、按之柔软、恶寒汗出、舌红苔黄、脉浮数而弱。
禁忌证:没有阳虚恶寒汗出症状者禁用;单纯的寒痞或单纯的热痞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大黄、黄连、黄芩能清热泻痞(用麻沸汤浸泡),附子味辛性热,可温阳固表(单独煎煮取汁),寒热并用,清上部热邪、温下部阳气,专门针对热痞兼阳虚的病症。
26.黄芩汤
功效:清热止利,和中止痛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之证,症状为身热、口苦、咽干、下利、腹痛、舌红苔黄、脉弦数。
禁忌证:虚寒下利者禁用;没有少阳热象者禁用;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黄芩味苦性寒,能清热燥湿、泻火止利,作为君药;芍药味酸性寒,可敛阴和营、缓急止痛,作为臣药;甘草、大枣能益气和中、调和诸药,作为佐使药,将清热与和中相结合。
27.黄芩加半夏生姜汤
功效:清热止利,降逆止呕
适应证:适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兼呕吐之证,症状为身热口苦、下利腹痛、呕吐、舌红苔黄、脉弦数。
禁忌证:与黄芩汤的禁忌证相同;呕吐属于虚寒所致者禁用。
方解:黄芩汤在此方中发挥清热止利、和中止痛的功效;加入的半夏味辛性温,能降逆止呕,生姜味辛性温,可温中止呕,二者专门针对热利兼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症状。
28.黄连汤
功效:寒热平调,和胃降逆
适应证:适用于上热下寒证,症状为胸中有热、胃中有邪气、腹中痛、想要呕吐、舌红苔黄、脉弦数。
禁忌证:单纯的热证或单纯的寒证者禁用;没有上下寒热错杂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黄连味苦性寒,能清除胸中之热,作为君药;干姜味辛性热,可温暖胃中之寒,作为臣药;桂枝能温通经脉,半夏能降逆止呕,人参、大枣、甘草能益气和中,五者作为佐使药,寒热并用,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。
29.黄连阿胶汤
功效:滋阴降火,除烦安神
适应证:适用于少阴病阴虚火旺证,症状为心中烦、不能入睡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。
禁忌证: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者禁用;痰热扰心导致的失眠者禁用;阳虚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黄连、黄芩味苦性寒,能清热降火,作为君药;阿胶、芍药、鸡子黄能滋阴养血、安神,作为臣佐药,共同发挥滋阴降火、安神除烦的功效,专门针对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。
30.白头翁汤
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
适应证:适用于热毒痢疾,症状为腹痛、里急后重、肛门灼热、下痢脓血、舌红苔黄、脉滑数。
禁忌证:虚寒痢疾(症状为下痢清稀、畏寒)者禁用;寒湿痢疾者禁用;阴虚痢疾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白头翁味苦性寒,能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痢,作为君药;黄柏、黄连味苦性寒,可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作为臣药;秦皮味苦性寒,能清热燥湿、收涩止痢,作为佐药,共同发挥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痢的功效。
31.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
功效:寒热平调,益气和胃
适应证:适用于上热下寒,胃虚呕吐之证,症状为食物入口即吐、胃脘灼热、腹痛喜温、舌红苔黄、脉弦数。
禁忌证:单纯的热呕吐或单纯的寒呕吐者禁用;没有胃虚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干姜味辛性热,能温暖下焦寒邪,作为君药;黄芩、黄连味苦性寒,可清除上焦热邪,作为臣药;人参味甘性温,能益气和胃,作为佐使药,寒热并用,益气和胃,专门针对上热下寒兼胃虚的呕吐病症。
三、泻下剂
以通便、泻热、攻积、逐水为核心,适用于里实证,表现为便秘、腹痛、腹胀、燥屎内结或水饮内停等,分寒下、温下、润下、逐水等类。
32.调胃承气汤
功效:缓下热结
适应证:适用于阳明病胃肠燥热证,症状为蒸蒸发热、心烦、腹胀满、大便硬、舌苔黄燥、脉滑数;也可用于治疗太阳病误治后的实热证。
禁忌证:阳明虚寒证者禁用;阴虚便秘者禁用;表证未解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大黄味苦性寒,能泻热通便,作为君药;芒硝味咸性寒,可软坚润燥,作为臣药;甘草味甘性温,能益气和中、缓和大黄与芒硝的峻猛药性,使泻下而不损伤正气,二者共同作为佐使药。
33.大承气汤
功效:峻下热结
适应证:适用于阳明腑实证,症状为潮热谵语、手足濈然汗出、大便秘结、腹满硬痛拒按、舌红苔黄厚干燥、脉沉实;也可用于治疗热结旁流、里热实证之热厥、痉病、发狂。
禁忌证:阳明虚寒证者禁用;阴虚便秘者禁用;年老体弱、气血亏虚者禁用;表证未解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大黄味苦性寒,能泻热通便、荡涤胃肠,作为君药;芒硝味咸性寒,可软坚润燥,作为臣药;厚朴、枳实味苦辛性温,能行气除满、破气消积,作为佐药,四药合用,起到峻下热结、行气通便的作用。
34.小承气汤
功效:轻下热结
适应证:适用于阳明腑实证轻证,症状为大便硬、腹满痛、潮热、谵语较轻、舌红苔黄、脉滑而疾。
禁忌证:与大承气汤的禁忌证相同;阳明腑实证重证(症状为腹满硬痛拒按)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大黄能泻热通便,作为君药;厚朴、枳实能行气除满,作为臣佐药,此方中没有芒硝的软坚作用,泻下力量相对和缓,适用于阳明腑实较轻的病症。
35.桃核承气汤
功效:逐瘀泻热
适应证:适用于下焦蓄血证,症状为少腹急结、小便自利、其人如狂、甚则谵语烦躁、脉沉实或涩。
禁忌证:没有蓄血症状者禁用;阴虚火旺者禁用;孕妇禁用;年老体弱。
方解:方中桃仁味苦甘性平,能活血祛瘀,作为君药;大黄味苦性寒,可泻热逐瘀,作为臣药;桂枝能温通经脉、辅助桃仁活血,芒硝能软坚润燥,甘草能调和诸药,三者作为佐使药,将逐瘀与泻热相结合。
36.抵当汤
功效:破血逐瘀
适应证:适用于下焦蓄血重证,症状为少腹硬满、小便自利、发狂、谵语、脉沉结或沉微。
禁忌证:与桃核承气汤的禁忌证相同;蓄血轻证者禁用;没有发狂谵语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桃仁、水蛭、虻虫能破血逐瘀,作为君药(其中水蛭、虻虫的破血力量峻猛);大黄能泻热逐瘀,作为臣药,四药合用,破血逐瘀的力量峻猛,专门针对蓄血重证。
37.大陷胸汤
功效:泻热逐水
适应证:适用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,症状为心下硬满而痛,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接近,伴有短气烦躁、大便秘结、舌上燥而渴、脉沉紧。
禁忌证:结胸证属于寒证者禁用;没有实热症状者禁用;孕妇禁用;年老体弱。
方解:方中大黄味苦性寒,能泻热通便,作为君药;芒硝味咸性寒,可软坚润燥,作为臣药;甘遂味苦性寒,能峻下逐水,作为佐药,三药合用,泻热与逐水并重,药力峻猛,专门针对水热互结的重证。
38.小陷胸汤
功效:清热化痰,宽胸散结
适应证:适用于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,症状为心下痞闷、按之则痛,或咳吐黄痰、舌红苔黄腻、脉滑数。
禁忌证:寒痰结胸(症状为痰白清稀)者禁用;没有痰热症状者禁用;脾胃虚寒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黄连味苦性寒,能清热泻火,作为君药;半夏味辛性温,可化痰散结、和胃降逆,作为臣药;瓜蒌实味甘性寒,能清热化痰、宽胸散结,作为佐药,三者合用,将清热化痰与散结相结合,专门针对痰热小结胸证。
39.白散
功效:温下寒实,涤痰破结
适应证:适用于寒实结胸证,症状为心下硬满、疼痛、无热象、畏寒、舌苔白腻、脉沉迟。
禁忌证:热实结胸证者禁用;没有寒实症状者禁用;孕妇禁用;年老体弱。
方解:方中巴豆味辛性热,能峻下寒实、涤痰破结,作为君药;贝母味苦甘性寒,可化痰散结,作为臣药;桔梗味苦辛性平,能宣肺祛痰、载药上行,作为佐使药,将温下与化痰相结合,专门针对寒实结胸证。
40.十枣汤
功效:攻逐水饮
适应证:适用于悬饮,症状为咳唾引痛、心下痞硬、干呕短气、脉沉弦;也可用于治疗实水(症状为一身悉肿、腹胀喘满、二便不利)。
禁忌证:水饮属于虚证者禁用;孕妇禁用;年老体弱;脾胃虚寒者禁用。
方解:方中甘遂、大戟、芫花均味苦性寒,能峻下逐水,作为君药(三者各有侧重,甘遂善于驱逐经隧水饮,大戟善于驱逐脏腑水饮,芫花善于驱逐胸胁水饮);大枣味甘性温,能益气护胃、缓和药性,作为佐使药,减少峻猛药物对胃肠的损伤。
41.麻子仁丸
功效:润肠泄热,行气通便
适应证:适用于脾约证,症状为大便干结、小便频数、舌红苔黄、脉数;也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属胃肠燥热者。
禁忌证:虚寒性便秘者禁用;阴虚便秘者禁用;没有胃肠燥热症状者禁用。
方解:攻润结合:以麻子仁、杏仁的 “润” 为主,搭配大黄的 “攻”,既解决当下便秘,又避免长期使用苦寒药物伤津。气血同调:芍药养血,枳实、厚朴行气,气血通畅则肠道传导功能正常,从机制上改善便秘。肺脾同顾:杏仁降肺气、麻子仁养脾津,通过调理肺脾功能,间接增强大肠的排便能力,而非单纯 “通下”。
四、和解剂
和解剂以调和机体失衡状态为核心,主要分为和解少阳、调和肝脾、调和肠胃三类,针对少阳证、肝脾不和、肠胃不和等证型。
42.小柴胡汤
功效:和解少阳,疏肝和胃,扶正祛邪。
适应证:少阳证。表现为往来寒热(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)、胸胁苦满(胸部及两侧胀满不适)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吐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,舌淡苔白,脉弦。
禁忌证:太阳表证未解者(如仍有恶寒、无汗、头痛等),误用会致“引邪入里”。阳明里实热证者(如高热、口渴、便秘、烦躁等),本品偏平和,无法清泻实热。阴虚火旺者(如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苔),方中半夏、生姜偏温燥,易伤阴。
方解:君药柴胡,疏肝解郁、透泄少阳半表之邪,使邪从外解。臣药黄芩,清泻少阳半里之热,与柴胡配伍,一散一清,共解少阳寒热。佐药半夏、生姜,燥湿化痰、和胃降逆,缓解“心烦喜吐”;人参、大枣,益气健脾、扶正祛邪,防止邪热伤正。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兼助人参、大枣益气。
43. 大柴胡汤
功效: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。
适应证:少阳阳明合病。既有少阳证(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口苦咽干),又有阳明里实热证(心下痞硬、呕吐、腹胀、便秘或热结旁流)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禁忌证:纯少阳证无阳明里实者,误用会损伤脾胃正气。脾胃虚寒者(如腹痛喜温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),方中大黄、枳实苦寒,易加重虚寒。
方解:君药柴胡,和解少阳;大黄,泻下阳明热结,两者共奏“和解+通下”之功。臣药黄芩,助柴胡清少阳热;枳实,理气破结,助大黄通腑,缓解心下痞硬。佐药半夏、生姜,和胃降逆止呕;芍药,柔肝缓急止痛,防止大黄、枳实过于峻猛伤正。使药大枣,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。
44.柴胡加芒硝汤
功效:和解少阳,软坚泻热。
适应证:少阳证兼阳明里实轻证。表现为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,伴轻度腹胀、大便不畅(非燥结),舌淡苔薄黄,脉弦。
禁忌证:阳明里实重证(如高热、便秘燥结、腹痛拒按),芒硝泻下力弱,无法胜任。脾胃虚弱者(如食少、便溏、乏力),慎用,以免加重虚弱。
方解:君药柴胡、黄芩,和解少阳,清透半表半里之邪。臣药芒硝,咸寒软坚,轻泻阳明热结,缓解大便不畅。佐使药半夏、生姜、人参、大枣、甘草,和胃降逆、益气健脾,扶正祛邪,调和诸药。
45.柴胡加龙骨牡蛎汤
功效:和解少阳,镇惊安神,通阳泻热。
适应证:少阳证兼心神不宁、痰热内扰证。表现为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失眠、惊悸不安,或伴小便不利、身重,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。
禁忌证:纯心神不宁无少阳证者(如单纯失眠、无寒热、胸胁满),不宜使用。阳虚寒证者(如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),方中大黄、茯苓偏凉,龙骨、牡蛎重镇,易伤阳气。
方解:君药柴胡、黄芩,和解少阳,清泻半表半里之热。臣药龙骨、牡蛎,重镇安神,缓解惊悸失眠;大黄,泻下痰热,通腑清热。佐药半夏、生姜,和胃化痰降逆;人参、大枣,益气扶正;茯苓,利水渗湿,缓解身重、小便不利;桂枝,通阳化气,调和营卫。使药甘草,调和诸药。
46.柴胡桂枝汤
功效:和解少阳,调和营卫(解表太阳)。
适应证:少阳证兼太阳表证未解。表现为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,伴发热恶寒、头痛、汗出或无汗、肢体酸痛,舌淡苔白,脉弦缓。
禁忌证:太阳表证已解,纯少阳证者,无需用桂枝解表,以免耗气。阳明里实热证者,方中桂枝偏温,会加重实热。
方解:君药柴胡、黄芩,和解少阳;桂枝、芍药,调和营卫,解表太阳。臣药半夏、生姜,和胃降逆;人参、大枣,益气扶正,兼顾太阳、少阳之邪伤正。使药甘草,调和诸药,助桂枝、芍药和营卫,助人参、大枣益气。
47.柴胡桂枝干姜汤
功效:和解少阳,温化水饮,益气生津。
适应证:少阳证兼水饮内停、气阴不足。表现为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,伴口干渴、小便不利、腹胀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腻,脉弦细。
禁忌证:少阳证兼阳明实热者(如口渴喜冷饮、便秘),方中干姜偏温,不宜使用。无水分内停者(如小便正常、无腹胀溏薄),无需温化水饮,慎用。
方解:君药柴胡、黄芩,和解少阳,清泻半表半里之热。臣药干姜、桂枝,温化水饮,缓解腹胀、便溏;牡蛎,软坚散结,助水饮消散。佐药天花粉,清热生津,缓解口干渴;甘草,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。
48.半夏泻心汤
功效:寒热平调,消痞散结。
适应证:寒热错杂之痞证(肠胃不和)。表现为心下痞(胃脘部胀闷不舒,无疼痛)、但满而不痛、呕吐、肠鸣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黄腻,脉弦缓。
禁忌证:纯寒证痞满(如胃脘冷痛、喜温、舌淡苔白),方中黄芩、黄连偏寒,不宜使用。纯热证痞满(如胃脘灼热、口苦、舌红苔黄),方中干姜偏温,不宜使用。
方解:君药半夏,燥湿化痰、和胃降逆,散结除痞,针对“痞满、呕吐”。臣药干姜,温中散寒;黄芩、黄连,清热燥湿,三者共奏“寒热平调”之功,解决“寒热错杂”。佐使药:人参、大枣、甘草,益气健脾,扶正祛邪,调和诸药,防止寒热药物损伤脾胃。
49.生姜泻心汤
功效:寒热平调,和胃消痞,宣散水饮。
适应证:寒热错杂痞证兼水饮内停(较半夏泻心汤水饮更重)。表现为心下痞硬、呕吐频繁(呕吐物含清水)、肠鸣、胁下有水气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腻,脉弦滑。
禁忌证:同半夏泻心汤,纯寒、纯热痞证禁用。
方解: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,减干姜用量(防温燥过甚),加生姜用量(作为君药之一)。生姜,温中止呕、宣散水饮,增强“散水止呕”之力,针对“呕吐频繁、胁下有水气”;其余药物(半夏、黄芩、黄连、人参、大枣、甘草)功效同半夏泻心汤,共奏寒热平调、散水消痞之功。
50.甘草泻心汤
功效:寒热平调,消痞止利,益气和胃。
适应证:寒热错杂痞证兼脾胃虚弱(较半夏泻心汤虚弱更重)。表现为心下痞硬、呕吐、肠鸣、大便稀溏(次数多、夹不消化食物)、心烦不安、口舌生疮,舌淡苔黄腻,脉弦细弱。
禁忌证:同半夏泻心汤,纯寒、纯热痞证禁用。
方解: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,加重甘草用量(作为君药之一),且用人参(半夏泻心汤原方有人参,部分版本略,甘草泻心汤明确加重益气药)。甘草,益气健脾、调和诸药,增强“扶正止利”之力,针对“大便稀溏、脾胃虚弱”;其余药物功效同半夏泻心汤,共奏寒热平调、益气消痞之功。
51.四逆散
功效:透邪解郁,疏肝理脾。
适应证:阳郁厥逆证(肝脾不和)或肝郁气滞证。阳郁厥逆:手足不温(非阳虚,而是气机郁滞、阳气无法达四肢)、胸胁胀闷、脘腹疼痛、嗳气,舌淡苔白,脉弦。肝郁气滞:胁肋疼痛、情绪抑郁、嗳气食少、大便不畅,舌淡苔白,脉弦。
禁忌证:阳虚厥逆证(如手足厥冷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脉沉细),本品无温阳作用,无法改善阳虚。热厥证(如手足厥冷、高热、烦躁、舌红苔黄),本品偏平和,无法清泻热邪。
方解:君药柴胡,疏肝解郁、透邪外出,解决“气机郁滞”。臣药芍药,柔肝缓急止痛,与柴胡配伍,一散一收,疏肝不伤阴。佐药枳实,理气破结、行气导滞,助柴胡疏肝,缓解胸胁脘腹胀闷。使药甘草,调和诸药,助芍药缓急止痛。
52.乌梅丸
功效:温脏安蛔,寒热平调。
适应证:蛔厥证(蛔虫所致)或久泻久痢(寒热错杂、虚实夹杂)。蛔厥证:腹痛时作、手足厥冷(蛔虫阻塞气机,阳气不达四肢)、呕吐蛔虫、心烦,舌淡苔白或黄,脉弦。久泻久痢:腹泻或痢疾日久不愈,伴腹痛、畏寒、心烦、口干,舌淡苔黄腻,脉弦细。
禁忌证:单纯寒证腹泻(如无心烦、口干,舌淡苔白),方中黄连、黄柏偏寒,不宜使用。单纯热证痢疾(如高热、腹痛拒按、舌红苔黄),方中乌梅、干姜偏温,不宜使用。
方解:君药乌梅,酸敛安蛔(蛔虫“得酸则静”),兼涩肠止泻,针对“蛔厥、久泻”。臣药:细辛、干姜、附子、桂枝、蜀椒,温脏散寒(蛔虫“得温则安”),缓解畏寒、腹痛;黄连、黄柏,清热燥湿(蛔虫“得苦则下”),解决寒热错杂。佐药人参、当归,益气养血,扶正祛邪,防止久泻久痢伤正。使药蜂蜜,调和诸药,兼甘缓止痛。
中医常用方剂分类及方解(下)


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