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注册 登录



我的自学课:中医常用方剂分类及方解(下)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4:49:51   阅读:33

本文按中医功效将97首常用方剂分为12大类,每首方剂均从功效、适应证、禁忌证、方解四方面展开解析,内容基于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著作及临床实践总结。


(续上)


五、温里剂

温里剂以温阳散寒、温通经脉为核心,针对里寒证(寒邪在脏腑或经脉,非表寒)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腹痛腹泻、舌淡苔白等。

53.四逆汤

功效:回阳救逆。
适应证:少阴寒厥证(阳气衰竭,病情危重)。表现为四肢厥冷(冷至肘膝)、恶寒蜷卧(怕冷、蜷缩身体)、神疲欲寐、腹痛下利清谷(大便稀溏、夹未消化食物)、口不渴或喜热饮,舌淡苔白滑,脉沉微细。
禁忌证:
热厥证(如四肢厥冷但伴高热、烦躁、舌红苔黄),误用会“火上浇油”,加重热邪。
阴虚证(如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苔),方中附子、干姜大辛大热,会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大辛大热,温肾壮阳、回阳救逆,针对“阳气衰竭”。
臣药:干姜,大辛大热,温中散寒、助附子回阳,两者配伍(“附子无干姜不热”),增强回阳之力。
佐使药:甘草,益气和中,缓和附子、干姜的峻猛之性(防损伤正气),调和诸药。

54.干姜附子汤

功效:回阳通脉。
适应证:少阴寒证(阳气虚弱,较四逆汤轻,无明显厥逆)。表现为昼日烦躁不得眠、夜而安静(阳气虚,白天无法抗邪则烦躁,夜间阳气入里则安静)、畏寒、无汗、脉沉微。
禁忌证:同四逆汤,热厥证、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肾回阳;干姜,温中散寒,两者配伍,快速回阳通脉,针对“阳气虚弱、烦躁”。
无佐使药:方中仅两味药,专注回阳,适用于“急则治标”,阳气恢复后需加益气药(如甘草)扶正。

55.茯苓四逆汤

功效:回阳益阴,宁心安神。
适应证:少阴寒厥证兼阴液损伤。表现为四肢厥冷、恶寒蜷卧、神疲欲寐、心烦失眠(阴液伤则心神不安)、口干(轻度)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沉微细。
禁忌证:同四逆汤,热厥证、纯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、干姜,回阳救逆,针对“阳气衰竭”。
臣药:人参,益气生津,扶正祛邪,缓解阴液损伤;茯苓,宁心安神,缓解心烦失眠。
佐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助人参益气。

56.真武汤

功效:温阳利水。
适应证:阳虚水泛证。表现为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、肢体浮肿(以下肢为主)、心悸、眩晕(水饮上犯)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滑,脉沉细。
禁忌证:
湿热证水肿(如浮肿伴口苦、小便黄赤、舌红苔黄腻),方中附子、干姜偏温,会加重湿热。
阴虚证水肿(如浮肿伴潮热盗汗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肾助阳、化气利水,针对“阳虚水泛”。
臣药:白术,健脾燥湿;茯苓,利水渗湿,两者配伍,增强“健脾利水”之力,缓解浮肿、小便不利。
佐药:生姜,温散水饮,助附子温阳;芍药,柔肝缓急止痛(防附子温燥伤阴),兼利小便。

57.附子汤

功效:温阳散寒,益气除湿。
适应证:阳虚寒湿内盛证。表现为畏寒肢冷、身体疼痛(尤其是关节痛,遇温缓解)、手足寒、口不渴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滑,脉沉微。
禁忌证:
湿热痹痛(如关节痛伴红肿热痛、舌红苔黄腻),方中附子偏温,会加重湿热。
阴虚痹痛(如关节痛伴潮热盗汗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阳散寒、除湿止痛,针对“阳虚寒湿”。
臣药:人参,益气扶正,助附子温阳;白术,健脾燥湿,助附子除湿。
佐药:茯苓,利水渗湿,增强除湿之力;芍药,柔肝缓急止痛,防附子温燥伤阴。

58.吴茱萸汤

功效:温中补虚,降逆止呕。
适应证:肝胃虚寒证或阳明虚寒证。
肝胃虚寒:胃脘冷痛、呕吐清水或涎沫(呕吐频繁)、巅顶头痛(肝经循行至巅顶,寒邪犯肝)、畏寒,舌淡苔白滑,脉弦迟。
阳明虚寒:呕吐、不能食、腹痛喜温,舌淡苔白,脉迟。
禁忌证:
胃热呕吐(如呕吐伴胃脘灼热、口苦、舌红苔黄),方中吴茱萸偏温,会加重胃热。
阴虚呕吐(如呕吐伴口干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吴茱萸,温中散寒、降逆止呕、疏肝止痛,针对“肝胃虚寒、呕吐、头痛”。
臣药:生姜,温中止呕,助吴茱萸增强止呕之力(“生姜为呕家圣药”)。
佐使药:人参、大枣,益气健脾、扶正补虚,调和诸药,防止吴茱萸温燥伤正。

59.炙甘草汤(偏温养阳气)

功效:益气滋阴,通阳复脉,温养阳气。
适应证:阳气虚弱兼阴血不足证(“心动悸、脉结代”为典型表现)。表现为心悸不安、胸闷、气短乏力、畏寒(阳气虚)、口干(阴血不足)、大便干结,舌淡苔白或少苔,脉结代(脉搏间歇)。
禁忌证:
痰热证心悸(如心悸伴胸闷痰多、舌红苔黄腻),方中人参、阿胶偏滋腻,会加重痰热。
实热证心悸(如心悸伴高热、烦躁、舌红苔黄),方中桂枝、生姜偏温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炙甘草,益气健脾、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,针对“阳气虚弱”。
臣药:人参、大枣,益气扶正,助炙甘草温养阳气;阿胶、麦冬、麻仁,滋阴养血,缓解阴血不足。
佐药:桂枝、生姜,温通阳气、通利血脉,缓解心悸、脉结代;清酒(煎药时加),助药力通行血脉。

60.桂枝人参汤

功效:温中解表,益气健脾。
适应证:脾胃虚寒兼太阳表证未解。表现为畏寒、腹痛喜温、大便溏薄(脾胃虚寒),伴发热、头痛、无汗(太阳表证),舌淡苔白,脉缓弱。
禁忌证:
纯脾胃虚寒无表证者,无需用桂枝解表,以免耗气。
阳明里实热证者(如高热、便秘、舌红苔黄),方中人参、干姜偏温,会加重实热。
方解:
君药:干姜,温中散寒,针对“脾胃虚寒”;桂枝,解表散寒,针对“太阳表证”。
臣药:人参、白术,益气健脾,助干姜温中,增强脾胃功能。
佐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助人参益气,助桂枝解表。

61.理中丸

功效:温中健脾。
适应证:脾胃虚寒证。表现为脘腹冷痛(喜温喜按)、呕吐清水、大便溏薄、食欲不振、畏寒肢冷、乏力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禁忌证:
脾胃实热证(如脘腹灼热痛、口苦、便秘、舌红苔黄),方中干姜偏温,会加重实热。
湿热泄泻(如腹泻伴肛门灼热、舌红苔黄腻)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干姜,温中散寒,针对“脾胃虚寒”。
臣药:人参,益气健脾,助干姜温中,增强脾胃功能。
佐药:白术,健脾燥湿,助人参益气,缓解大便溏薄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助人参益气,缓急止痛。

62.白通汤

功效:破阴回阳,宣通上下。
适应证:少阴寒厥证(阴寒内盛,阳气被郁,较四逆汤更重,有“格阳”倾向)。表现为四肢厥冷、恶寒蜷卧、下利清谷、脉微欲绝,或伴面赤(阴寒内盛,虚阳上浮)。
禁忌证:同四逆汤,热厥证、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破阴回阳,针对“阴寒内盛”。
臣药:干姜,温中散寒,助附子回阳,增强“破阴”之力。
佐药:葱白,通阳散寒、宣通上下,缓解“阳气被郁”,针对“面赤”(虚阳上浮)。

63.通脉四逆汤

功效:回阳通脉,破阴散寒。
适应证:少阴寒厥重证(阳气衰竭,阴寒极盛,血脉不通)。表现为四肢厥冷(冷至肘膝以上)、恶寒蜷卧、下利清谷、身反不恶寒(阴盛格阳,虚阳外越,看似不冷实则寒极)、脉微欲绝,舌淡苔白滑。
禁忌证:同四逆汤,热厥证、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以四逆汤为基础,加重附子、干姜用量,增强“回阳破阴”之力。
君药:附子(重用),回阳救逆、破阴散寒;干姜(重用),温中散寒、助附子回阳。
佐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缓和附子、干姜的峻猛之性,防止损伤正气。

64.四逆加人参汤

功效: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。
适应证:少阴寒厥证兼气虚欲脱。表现为四肢厥冷、恶寒蜷卧、下利清谷、脉微欲绝,伴气短乏力、汗出(气虚不固),舌淡苔白滑。
禁忌证:同四逆汤,热厥证、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以四逆汤为基础,加人参。
君药:附子、干姜,回阳救逆;人参,益气固脱,针对“气虚欲脱”。
佐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助人参益气。

65.当归四逆汤

功效: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。
适应证:血虚寒厥证(寒邪在经脉,兼血虚)。表现为手足厥冷(冷至指尖,非全身寒)、肢体疼痛(尤其是关节痛,遇温缓解)、面色苍白(血虚)、头晕,舌淡苔白,脉沉细或细涩。
禁忌证:
热厥证(如手足厥冷伴高热、舌红苔黄),方中桂枝、细辛偏温,会加重热邪。
血瘀证疼痛(如疼痛固定不移、舌有瘀斑),需加活血化瘀药,单用本品效果不佳。
方解:
君药:当归,养血活血;桂枝,温经散寒、通利血脉,两者配伍,“养血+温通”,针对“血虚寒厥”。
臣药:细辛,温经散寒,助桂枝增强温通之力;芍药,养血柔肝,助当归增强养血之力。
佐药:通草,通利血脉,助桂枝、细辛通脉;大枣,益气养血,扶正祛邪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。

66.麻黄升麻汤(温清并用,偏温里)

功效:温阳散寒,清热滋阴,发越郁阳。
适应证:上热下寒证(上焦有热,下焦有寒,气机郁滞)。表现为咽喉肿痛、咳嗽(上焦热)、腹痛、大便溏薄、手足厥冷(下焦寒)、心烦、口干,舌淡苔黄,脉沉细。
禁忌证:
纯上热证(如无下焦寒,仅咽喉肿痛、高热),方中麻黄、升麻偏温,会加重上热。
纯下寒证(如无下焦热,仅腹痛、便溏),方中黄芩、知母偏寒,会加重下寒。
方解:
君药:麻黄、升麻,发越郁阳、温阳散寒(偏温里),针对“气机郁滞、下焦寒”;黄芩、知母,清热滋阴,针对“上焦热”。
臣药:当归、芍药、天冬、玉竹,养血滋阴,缓解上热伤阴;桂枝、干姜,温阳散寒,增强下焦温里之力。
佐药:白术、茯苓,健脾燥湿,调和脾胃;石膏,清热泻火,助黄芩、知母清上焦热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(方中药物多,需甘草调和温清、升降之性)。

67.桂枝附子汤

功效:温经散寒,祛风除湿。
适应证:风湿痹痛(阳虚兼风湿)。表现为关节疼痛(游走不定,风湿特点)、畏寒、手足不温、小便不利,舌淡苔白,脉浮虚而涩。
禁忌证:
湿热痹痛(如关节红肿热痛、舌红苔黄腻),方中附子、桂枝偏温,会加重湿热。
阴虚痹痛(如关节痛伴潮热盗汗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阳散寒、祛风除湿,针对“阳虚风湿”;桂枝,温经散寒、通利血脉,助附子祛风除湿。
臣药:生姜,温散风湿,助桂枝、附子散寒;大枣,益气健脾,扶正祛邪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缓急止痛。

68.去桂加白术汤

功效:温阳散寒,健脾除湿。
适应证:风湿痹痛兼脾虚湿盛(无明显表证,较桂枝附子汤湿更重)。表现为关节疼痛(固定不移,湿邪重)、畏寒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薄(脾虚湿盛),舌淡苔白腻,脉沉细。
禁忌证:同桂枝附子汤,湿热痹痛、阴虚痹痛禁用。
方解:
以桂枝附子汤为基础,去桂枝(无表证,无需解表),加白术(重用)。
君药:附子,温阳散寒;白术,健脾燥湿,增强“除湿”之力,针对“脾虚湿盛”。
臣药:生姜,温散湿邪;大枣,益气健脾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。

69.甘草附子汤

功效:温阳散寒,祛风除湿,通利关节。
适应证:风湿痹痛(阳虚兼风湿,病情较重,关节重着疼痛)。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(不能屈伸、不能行走)、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滑,脉沉细。
禁忌证:同桂枝附子汤,湿热痹痛、阴虚痹痛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阳散寒、祛风除湿,针对“阳虚风湿”;白术,健脾燥湿,助附子除湿。
臣药:桂枝,温经散寒、通利关节,助附子缓解关节疼痛;甘草,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,缓附子峻猛之性。

六、补益剂

补益剂以滋养气血、补益脏腑为核心,针对虚证(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),以下方剂侧重益气、温阳、养血。

70.小建中汤

功效:温中补虚,和里缓急。
适应证:中焦虚寒证兼阴阳失调(“虚劳里急”)。表现为脘腹疼痛(喜温喜按)、食欲不振、心悸、心烦、面色萎黄、乏力,舌淡苔白,脉细弦。
禁忌证:
中焦实热证(如脘腹灼热痛、口苦、便秘),方中桂枝、生姜偏温,会加重实热。
阴虚火旺证(如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),方中饴糖偏滋腻,会加重火旺。
方解:
君药:饴糖,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,针对“中焦虚寒、疼痛”。
臣药:桂枝、生姜,温中散寒,助饴糖温中;芍药,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,与饴糖配伍,增强“缓急”之力。
佐使药:大枣、甘草,益气健脾,调和诸药,助饴糖补虚。

71.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(简称“桂枝新加汤”)

功效:益气养血,调和营卫,温通经脉。
适应证:营卫不和兼气血虚弱证(多由太阳病发汗太过,损伤气血所致)。表现为身疼痛(气血虚,经脉失养)、发热恶寒(营卫不和)、汗出、乏力、心悸,舌淡苔白,脉沉迟无力。
禁忌证:
纯营卫不和无气血虚者(如身痛伴无乏力、脉不沉迟),无需用人参益气,慎用。
阳明实热证者(如高热、便秘、舌红苔黄),方中桂枝偏温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以桂枝汤(桂枝、芍药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)为基础,加重芍药、生姜用量,加人参。
君药:桂枝、芍药,调和营卫,缓解“发热恶寒、汗出”;人参,益气养血,针对“气血虚弱”。
臣药:生姜(加重用量),温通经脉,助桂枝调和营卫;芍药(加重用量),养血柔肝,助人参养血,缓解身疼痛。
佐使药:大枣、甘草,益气健脾,调和诸药。

72.炙甘草汤(偏补益气血)

功效:益气滋阴,养血复脉。
适应证:气血不足兼阴液亏虚证(“心动悸、脉结代”为典型表现)。表现为心悸不安、气短乏力(气虚)、面色苍白或萎黄(血虚)、口干、大便干结(阴虚),舌淡苔白或少苔,脉结代。
禁忌证:同“偏温养阳气”版炙甘草汤,痰热证、实热证心悸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炙甘草,益气健脾,调和诸药,针对“气虚”。
臣药:人参、大枣,益气扶正,助炙甘草益气;阿胶、麦冬、麻仁,滋阴养血,针对“血虚、阴虚”。
佐药:桂枝、生姜,温通血脉,助气血运行,缓解心悸、脉结代;清酒,助药力通行血脉。

73.甘草干姜汤

功效:温中益气,温肺化饮。
适应证:中焦虚寒证或肺寒证。
中焦虚寒:脘腹冷痛、呕吐清水、大便溏薄、乏力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肺寒证:咳嗽痰多(清稀白痰)、畏寒、气短,舌淡苔白滑,脉沉迟。
禁忌证:
中焦实热证(如脘腹灼热痛、口苦),方中干姜偏温,会加重实热。
肺热证(如咳嗽黄痰、咽喉肿痛)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干姜,温中散寒、温肺化饮,针对“中焦虚寒、肺寒”。
臣药:甘草(炙),益气健脾、调和诸药,助干姜温中,防止干姜温燥伤正。

74.芍药甘草汤

功效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适应证:阴血不足、筋脉失养证。表现为肢体疼痛(如小腿抽筋、关节痛)、腹痛(喜按)、心烦,舌淡苔白,脉细弦。
禁忌证:
实热证疼痛(如腹痛拒按、舌红苔黄),本品偏平和,无法清泻实热。
血瘀证疼痛(如疼痛固定不移、舌有瘀斑),需加活血化瘀药,单用效果不佳。
方解:
君药:芍药,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,针对“阴血不足、筋脉失养”。
臣药:甘草(炙),益气和中、缓急止痛,与芍药配伍(“芍药甘草汤为治痛要方”),增强“缓急止痛”之力,调和诸药。

75.芍药甘草附子汤

功效:温阳散寒,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适应证:阳虚兼阴血不足证。表现为肢体疼痛(如关节痛、小腿抽筋)、畏寒肢冷(阳虚)、乏力、心烦(阴血不足)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禁忌证:
纯阳虚证无阴血不足者(如无肢体抽筋、心烦),无需用芍药养血,慎用。
热厥证、阴虚证禁用。
方解:
君药:附子,温阳散寒,针对“阳虚”;芍药,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,针对“阴血不足、疼痛”。
臣药:甘草,益气和中、调和诸药,助附子温阳,助芍药缓急止痛。

76.桂枝甘草汤

功效:温补心阳,益气安神。
适应证:心阳不足证(轻证)。表现为心悸不安(心慌)、胸闷、气短乏力、畏寒(轻度),舌淡苔白,脉虚数或结代。
禁忌证:
心阴不足证(如心悸伴口干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苔),方中桂枝偏温,会耗伤心阴。
痰热扰心证(如心悸伴胸闷痰多、舌红苔黄腻)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桂枝,温通心阳、安神,针对“心阳不足、心悸”。
臣药:甘草(炙),益气健脾、调和诸药,助桂枝温补心阳,防止桂枝温燥伤正。

七、固涩剂

固涩剂以收敛固涩为核心,针对正气虚弱、滑脱不禁证(如久泻、久痢、尿频等),需“标本兼顾”,以固涩为主,兼顾扶正。

77.赤石脂禹余粮汤

功效:涩肠止泻,固脱止利。
适应证:久泻久痢证(正气虚弱,滑脱不禁,无明显寒热)。表现为大便稀溏(次数多,甚至滑脱不禁,无法控制)、腹痛喜按、乏力,舌淡苔白,脉沉弱。
禁忌证:
急性泄泻或痢疾(如泻痢伴腹痛拒按、舌红苔黄),为实邪所致,误用会“闭门留寇”,加重病情。
湿热泄泻(如泻痢伴肛门灼热、舌红苔黄腻)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赤石脂,涩肠止泻、固脱止血;禹余粮,涩肠止泻、固涩下焦,两者均为矿物类药,“重涩”之力强,针对“滑脱不禁”。
无佐使药:两药配伍,专注涩肠固脱,适用于“久泻久痢,正气已虚,无实邪”者。

78.桃花汤

功效:温中涩肠,固脱止痢。
适应证:虚寒痢疾(久痢,阳虚寒盛)。表现为痢疾日久不愈、大便脓血(血色暗、质稀)、腹痛喜温、畏寒肢冷、乏力,舌淡苔白滑,脉沉迟。
禁忌证:
湿热痢疾(如痢疾伴脓血鲜红、肛门灼热、舌红苔黄腻),方中干姜偏温,会加重湿热。
急性痢疾(实邪所致),误用会“闭门留寇”。
方解:
君药:赤石脂,涩肠止泻、固脱止血,针对“久痢脓血、滑脱”。
臣药:干姜,温中散寒,针对“阳虚寒盛”,缓解腹痛喜温。
佐药:粳米,益气健脾,扶正祛邪,防止赤石脂、干姜过于涩滞伤正。

79.猪肤汤

功效:滋阴润燥,利咽止痛。
适应证:阴虚咽痛证(少阴阴虚,虚火上炎)。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(无红肿,或轻度红肿)、口干、心烦、手足心热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禁忌证:
实热咽痛(如咽喉红肿疼痛剧烈、高热、舌红苔黄),本品偏滋腻,无法清泻实热。
痰湿咽痛(如咽喉异物感、痰多、舌淡苔白腻),不宜使用。
方解:
君药:猪肤,滋阴润燥、利咽止痛,针对“阴虚咽痛”。
臣药:白蜜,滋阴润燥,助猪肤增强滋阴之力,缓解口干咽痛。
佐药:白粉(米粉),益气健脾,扶正祛邪,防止猪肤、白蜜过于滋腻伤脾。

80.牡蛎泽泻散

功效:固涩利水,清热祛湿。
适应证:湿热壅滞兼正气虚弱证(水肿或小便不利,偏于固涩利水)。表现为肢体浮肿(以下肢为主)、小便不利、腹胀、心烦、口干(轻度湿热),舌淡苔黄腻,脉弦滑。
禁忌证:
纯阳虚水肿(如浮肿伴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),方中牡蛎、泽泻偏凉,会加重阳虚。
阴虚水肿(如浮肿伴潮热盗汗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牡蛎,固涩下焦、利水消肿;泽泻,利水渗湿、清热,两者配伍,“固涩+利水”,针对“湿热壅滞、正气略虚”。
臣药:蜀漆、葶苈子、商陆、海藻,利水消肿、清热祛湿,增强“利水”之力,缓解浮肿、小便不利。
佐药:栝楼根(天花粉),清热生津,缓解口干,防止利水药损伤阴液。

八、理气剂

理气剂以行气、降气为核心,针对气机郁滞(行气)或气逆(降气)证,需“理气不伤正”,兼顾健脾或益气。

81.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

功效:行气除满,益气健脾。
适应证:脾虚气滞证(脾虚为本,气滞为标)。表现为脘腹胀满(气滞,食后加重)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乏力、大便溏薄(脾虚),舌淡苔白,脉缓弱。
禁忌证:
纯气滞无脾虚者(如腹胀伴无乏力、大便正常),无需用人参益气,单用行气药即可,慎用。
阳明实热证腹胀(如腹胀伴高热、便秘、舌红苔黄),方中人参偏补,会加重实热。
方解:
君药:厚朴,行气除满、燥湿,针对“气滞腹胀”;生姜、半夏,和胃降逆、燥湿化痰,缓解恶心。
臣药:人参,益气健脾,针对“脾虚”,防止行气药损伤正气。
使药:甘草,调和诸药,助人参益气。

82.旋覆代赭汤

功效:降逆化痰,益气和胃。
适应证:胃虚痰阻气逆证。表现为呕吐频繁(呕吐物含痰涎)、胃脘痞闷(胀闷不舒)、嗳气、乏力(胃虚),舌淡苔白腻,脉弦滑。
禁忌证:
胃热呕吐(如呕吐伴胃脘灼热、口苦、舌红苔黄),方中旋覆花、代赭石偏温,会加重胃热。
阴虚呕吐(如呕吐伴口干、舌红少苔),慎用,以免耗伤阴液。
方解:
君药:旋覆花,降逆化痰、止呕,针对“气逆呕吐”;代赭石,重镇降逆,助旋覆花增强止呕之力。
臣药:半夏、生姜,燥湿化痰、和胃降逆,助旋覆花化痰止呕。
佐使药:人参、大枣、甘草,益气健脾、扶正祛邪,调和诸药,防止降逆药损伤胃虚。

83.枳实栀子豉汤

功效:清热除烦,行气导滞。
适应证:余热未清兼气机郁滞证(多由外感病后期,余热留扰胸膈,兼气滞)。表现为心烦失眠、胸膈胀闷(气滞)、低热、口苦,舌红苔薄黄,脉弦数。
禁忌证:
纯余热未清无气滞者(如无胸膈胀闷),无需用枳实行气,单用栀子豉汤即可。
阳明实热证(如高热、便秘、舌红苔黄),本品清热力弱,无法胜任。
方解:
君药:栀子,清热除烦,针对“余热未清、心烦”;豆豉,解表散邪、助栀子清热,两者配伍(栀子豉汤),为“清热除烦”基础方。
臣药:枳实,行气导滞,针对“气机郁滞、胸膈胀闷”,助栀子、豆豉清热除烦。
无使药:三药配伍,“清热+行气”,针对“余热兼气滞”。
为了方便你快速查阅和对比各类方剂的核心信息,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中医方剂核心信息对照表,表格将包含方剂名称、类别、核心功效、典型适应证及禁忌证关键词,让你一目了然?

九、理血剂

理血剂以活血化瘀为核心功效,通过调畅血行、消散瘀血,改善血液运行不畅所致病症,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。

84.桃核承气汤

功效:活血化瘀,泻热攻下。既能消散下焦瘀血,又能清除血分热邪,实现“瘀热并治”。
适应证:主治下焦蓄血证。典型表现为少腹急结(下腹部紧张、胀满或疼痛),小便自利(排除蓄水证的关键依据),神志异常(如狂乱、烦躁不安,或见健忘、失眠),大便色黑易解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脉沉实或涩。
禁忌证:
无瘀血实证者禁用,避免方剂的攻伐之力损伤正气。
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者慎用,因方中泻下之品易伤脾胃、耗伤气血。
孕妇禁用,活血化瘀药可能动胎,危及胎儿安全。
方解:
君药:桃仁,味苦甘平,能破血行滞、消散瘀血,针对下焦瘀血核心病机。
臣药:大黄,苦寒沉降,既泻下通腑、清除热邪,又能活血化瘀、助桃仁消散瘀血,实现“泻热逐瘀”协同作用。
佐药:桂枝,辛甘温,温通经脉、助桃仁活血,同时可制约大黄、芒硝的寒凉之性,避免损伤阳气;芒硝,咸苦寒,泻热软坚,助大黄增强泻下攻积之力,加速瘀热排出。
使药:炙甘草,甘温,调和诸药药性,缓和大黄、芒硝的峻猛之性,保护脾胃功能。

85.抵当汤

功效:破血逐瘀,峻下瘀热。其活血化瘀之力远强于桃核承气汤,属“峻下逐瘀”之剂。
适应证:主治下焦蓄血重证。表现为少腹硬满(下腹部坚硬胀满,疼痛明显),小便自利,神志症状更重(如发狂、谵语),或见身黄(瘀热阻滞,胆汁外溢),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,脉沉结或沉微。
禁忌证:
非下焦蓄血重证者绝对禁用,方剂峻猛,易致正气耗伤。
年老体弱、气血亏虚者禁用,无法耐受峻猛药势。
孕妇禁用,破血之力极强,易导致流产。
有出血倾向者(如牙龈出血、皮肤紫癜)禁用,可能加重出血。
方解:
君药:水蛭、虻虫,二者均为虫类药,破血逐瘀之力峻猛。水蛭咸苦平,能破血通经、逐瘀消癥;虻虫苦微寒,善破血逐瘀、通利血脉,共奏“破血逐瘀”之效,针对重证瘀血。
臣药:桃仁,苦甘平,助水蛭、虻虫增强活血化瘀之力,消散局部瘀血。
佐使药:大黄,苦寒,泻下通腑、清除瘀热,引瘀血从大便排出;同时调和诸药,缓和虫类药的峻猛之性,避免损伤脏腑。

十、祛湿剂

祛湿剂以祛除体内湿邪为主要功效,根据湿邪部位、兼夹证候不同,分为利水渗湿、清热祛湿等类型,以下为各类代表方剂。

86.五苓散

功效: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。通过温通阳气,增强膀胱气化功能,促进水湿从尿液排出。
适应证: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。表现为小便不利(尿量少、排尿不畅),头痛微热,烦渴欲饮(饮后仍渴,或饮入即吐),脐下动悸(肚脐下方有跳动感),或见水肿(以下肢、眼睑为主),舌苔白滑,脉浮或浮数。
禁忌证:
阴虚津少者禁用,方中利水药易耗伤津液,加重口干、咽燥等症状。
湿热证者慎用,方剂偏温性,可能助长热邪,加重口苦、小便黄赤等表现。
方解:
君药:泽泻,甘淡寒,利水渗湿之力强,能直达膀胱,促进水湿排泄,为“利水第一要药”。
臣药:猪苓、茯苓,二者均甘淡平,助泽泻增强利水渗湿之功。猪苓利水作用较峻,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,兼顾“培土制水”,防止湿邪再生。
佐药:白术,甘苦温,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通过健脾增强运化水湿能力,从根源减少湿邪生成。
使药:桂枝,辛甘温,温阳化气、通利水道,助膀胱气化;同时能解表散寒,针对蓄水证兼有的头痛微热等表证。

87.茯苓甘草汤

功效:温中化饮,利水渗湿。以温运中阳为主,兼顾利水,适用于中阳不足、水饮内停证。
适应证:主治中阳不足、水饮内停证。表现为心下逆满(胃脘部胀满、有上逆感),心悸(心慌、心跳不安),起则头眩(站立时头晕目眩),或见呕吐清水,舌苔白滑,脉弦或沉紧。
禁忌证:
胃热证者禁用,方中温性药易助长胃热,加重口苦、反酸、胃脘灼热等症状。
阴虚火旺者慎用,可能耗伤阴液,加重潮热、盗汗等表现。
方解:
君药:茯苓,甘淡平,健脾利水、宁心安神,既能排出体内水饮,又能缓解水饮扰心所致的心悸。
臣药:桂枝,辛甘温,温中散寒、化气行水,温通中阳以助水饮运化,同时能平冲降逆,缓解心下逆满。
佐使药:白术,甘苦温,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增强茯苓健脾利水之力,从根本改善水湿内停;炙甘草,甘温,调和诸药,同时补中益气,保护中阳。

88.猪苓汤

功效:利水渗湿,养阴清热。既能利水,又能滋养阴液,适用于水热互结、阴虚津伤证。
适应证:主治水热互结、阴虚津伤证。表现为小便不利,发热(低热或潮热),口渴欲饮,心烦不寐(心烦、失眠),或见咳嗽、呕恶,舌红苔少或微黄而滑,脉细数。
禁忌证:
阳虚水停者禁用,方中清热药偏寒凉,易损伤阳气,加重畏寒、怕冷、小便清长等症状。
无阴虚证候的单纯水湿证慎用,避免方中养阴药滋腻碍湿,影响水湿排泄。
方解:
君药:猪苓,甘淡平,利水渗湿之力峻猛,直达下焦,促进水热排出。
臣药:茯苓、泽泻,助猪苓增强利水渗湿之功。茯苓兼顾健脾,泽泻善清下焦湿热,二者协同清除水热。
佐药:阿胶,甘平,滋阴润燥、补血止血,滋养因水热耗伤的阴液,防止利水药进一步伤津;滑石,甘淡寒,利水渗湿、清热解暑,助泽泻增强清热之力,使水热从尿液排出。

89.茵陈蒿汤

功效:清热利湿,退黄。专清肝胆湿热,促进胆汁排泄,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。
适应证:主治湿热黄疸(阳黄)。表现为一身面目俱黄(皮肤、眼睛、面部均发黄,色鲜明如橘子色),黄色鲜明,发热,口渴欲饮,恶心呕吐,腹微满(腹部轻微胀满),小便短赤(尿量少、颜色深黄),大便不爽或秘结,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禁忌证:
寒湿黄疸(阴黄)者禁用,方中药物均偏寒凉,易加重寒湿,导致黄疸色暗、畏寒、大便溏薄等症状。
脾胃虚寒者慎用,清热利湿药易损伤脾胃阳气,加重腹胀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表现。
方解:
君药:茵陈蒿,苦微寒,清热利湿、利胆退黄,善清肝胆湿热,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,为“退黄第一要药”。
臣药:栀子,苦寒,清热泻火、利湿解毒,既能清三焦湿热,又能引湿热从尿液排出,增强茵陈蒿的清热利湿之功。
佐使药:大黄,苦寒,泻下通便、清热利湿,引肝胆湿热从大便排出;同时能活血化瘀,防止湿热瘀滞,调和诸药药性。

90.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

功效:利水通阳,调和营卫。去除桂枝的解表温通之性,增加茯苓、白术的健脾利水之功,适用于营卫不和、水湿内停证。
适应证:主治营卫不和、水湿内停证。表现为头项强痛(头部、颈项部僵硬疼痛),翕翕发热(轻微发热,如羽毛覆盖般),无汗,心下满微痛(胃脘部胀满、轻微疼痛),小便不利,舌苔白滑,脉浮而缓。
禁忌证:
表证未解(如恶寒、发热明显、无汗)者慎用,方中已去桂枝,解表之力弱,可能延误表证治疗。
阴虚津少者禁用,利水药易耗伤津液,加重口干、咽燥等症状。
方解:
君药:茯苓、白术,二者配伍,健脾益气、利水渗湿。茯苓利水兼宁心,白术燥湿兼健脾,共奏“健脾利水”之功,清除体内水湿。
臣药:芍药,苦酸微寒,养血和营、缓急止痛,既能调和营卫,缓解头项强痛,又能柔肝缓急,减轻心下满痛。
佐使药:生姜、大枣,调和营卫、补中益气,增强脾胃运化能力,辅助茯苓、白术祛湿;炙甘草,甘温,调和诸药,同时补中益气,保护脾胃。

91.牡蛎泽泻散

功效:逐水清热,软坚散结。利水之力较强,兼能软坚,适用于湿热壅滞、水气不行所致的水肿实证。
适应证:主治湿热壅滞、水气不行之水肿。表现为下肢水肿明显(按之凹陷不起),小便不利,腹胀,或见口渴,舌红苔黄腻,脉沉实或滑数。
禁忌证:
阳虚水肿者禁用,方中药物多偏寒凉,易损伤阳气,加重畏寒、怕冷、小便清长等症状。
年老体弱、气血亏虚者禁用,逐水之力峻猛,易耗伤正气,导致病情加重。
孕妇禁用,可能损伤胎儿,引发流产。
方解:
君药:牡蛎,咸微寒,软坚散结、利水消肿,既能软化水湿积聚形成的痰浊,又能促进水湿排泄。
臣药:泽泻、商陆、葶苈子、海藻、昆布,均为利水渗湿或逐水之品。泽泻利水渗湿,商陆峻下逐水,葶苈子泻肺利水(“提壶揭盖”,助水湿排泄),海藻、昆布咸寒,软坚散结、利水消肿,协同增强君药的逐水清热之功。
佐使药:蜀漆,苦辛温,祛痰逐水,助诸药清除水湿;同时调和方中寒凉之性,避免损伤脾胃。

十一、祛痰剂

祛痰剂以祛除痰饮为核心功效,根据痰饮性质(寒痰、热痰)、兼夹证候(表证、气滞)不同,功效侧重各异,以下为代表方剂。

92.小青龙汤

功效: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既能驱散外感风寒,又能温化肺内寒饮,实现“表里双解”。
适应证:主治外寒里饮证。表现为恶寒发热(怕冷明显,发热较轻),无汗,头身疼痛,咳喘(咳嗽剧烈,痰多清稀色白,或呈泡沫状),胸痞(胸部胀满不适),干呕,或见不得平卧(呼吸困难,躺下后加重),舌苔白滑,脉浮紧。
禁忌证:
风热咳喘者禁用,方中温性药易助长热邪,加重咳嗽、痰黄稠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阴虚燥咳者禁用(如干咳少痰、咽干口燥、潮热盗汗),温化之品易耗伤阴液,加重燥咳。
痰热壅肺者慎用,可能导致痰热更盛,出现咳黄痰、胸痛等表现。
方解:
君药:麻黄、桂枝,二者辛温,麻黄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桂枝温通经脉、解表散寒,共奏“解表散寒、宣肺平喘”之功,驱散外寒、缓解咳喘。
臣药:干姜、细辛,辛热,温肺化饮、散寒止痛。干姜温中散寒,细辛温肺散寒、通窍止痛,二者协同温化肺内寒饮,缓解痰多清稀、胸痞等症状。
佐药:五味子,酸温,敛肺止咳、益气生津,既能增强止咳之力,又能制约麻黄、桂枝的辛散之性,防止耗伤肺气;芍药,苦酸微寒,养血和营,缓和方中辛温药的峻猛之性,保护阴液。
使药:炙甘草,甘温,调和诸药,同时补中益气,增强肺脾功能,减少痰饮生成。

93.半夏散及汤

功效:温散寒邪,化痰利咽。以温化寒痰为主,兼顾利咽,适用于寒痰阻滞咽喉证。
适应证:主治寒痰阻滞咽喉证。表现为咽喉疼痛(疼痛不剧烈,遇寒加重),声音嘶哑,痰多清稀色白(黏附咽喉,咯吐不爽),或见胸闷,舌苔白滑,脉弦或沉紧。
禁忌证:
风热咽喉肿痛者禁用(如咽喉红肿疼痛、痰黄稠、口干),温性药易助长热邪,加重症状。
阴虚咽喉不适者慎用(如咽干、咽痛、无痰或少痰),温化之品易耗伤阴液,加重阴虚。
方解:
君药:半夏,辛温,燥湿化痰、降逆散结,善化寒痰,缓解咽喉部痰浊阻滞,减轻疼痛与声音嘶哑。
臣药:桂枝,辛甘温,温通经脉、散寒止痛,温散咽喉部寒邪,助半夏增强化痰利咽之功。
佐使药:炙甘草,甘温,调和诸药,同时清热解毒、利咽止痛,直接缓解咽喉不适;若为汤剂,加生姜、大枣,可增强温中化痰、调和脾胃之力,减少半夏的毒性。

94.瓜蒂散

功效:涌吐痰食。通过刺激胃黏膜,引发呕吐,排出胃内停滞的痰饮与宿食,属“涌吐剂”。
适应证:主治痰食壅滞胃脘证。表现为胸中痞硬(胸部及胃脘部胀满坚硬),气上冲咽喉不得息(感觉有气向上冲,咽喉部堵塞,呼吸困难),或见烦躁不安,舌苔厚腻,脉弦滑。
禁忌证:
年老体弱、气血亏虚者禁用,呕吐易耗伤正气,导致体力不支、气血更虚。
孕妇禁用,呕吐可能引发腹压增高,导致流产。
小儿、脾胃虚弱者禁用,脾胃功能本就薄弱,呕吐易加重脾胃损伤,引发腹泻、食欲不振。
有出血倾向者(如吐血、便血)禁用,呕吐可能加重出血。
方解:
君药:瓜蒂,苦寒,涌吐痰食、祛湿退黄,能直接刺激胃黏膜,引发呕吐,排出胃内痰食壅滞,为“涌吐第一要药”。
臣药:赤小豆,甘酸平,健脾利湿、解毒消肿,既能助瓜蒂增强涌吐之力,又能缓和瓜蒂的毒性,保护胃黏膜。
佐使药:香豉(淡豆豉),苦辛凉,解表除烦、和胃降逆,既能缓解痰食壅滞所致的烦躁不安,又能和胃护正,减少呕吐对脾胃的损伤;同时调和瓜蒂的苦寒之性,降低毒性。

十二、其他(对症治疗类)

此类方剂功效专一,主要针对特定局部症状(如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),以下为代表方剂。

95.甘草汤

功效:清热解毒,利咽止痛。以单味甘草发挥作用,功效集中于缓解咽喉局部热毒所致不适。
适应证:主治热毒壅滞咽喉轻证。表现为咽喉轻微疼痛(无明显红肿),吞咽时不适,或见轻微口干,舌苔薄黄,脉浮数或略数。
禁忌证:
咽喉肿痛重证(如咽喉红肿明显、疼痛剧烈、吞咽困难)者慎用,单味药力量薄弱,难以控制病情。
寒湿所致咽喉不适者禁用(如咽喉冷痛、痰白稀),甘草性偏凉,可能加重寒湿。
方解:
方中仅用生甘草一味药。生甘草甘平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咽止痛的功效,能直接作用于咽喉局部,清除热毒,缓解疼痛;同时甘能缓急,可减轻咽喉部的紧绷、不适感,针对热毒轻证,药简力专。

96.桔梗汤

功效:宣肺利咽,清热解毒。在甘草汤基础上增加桔梗,增强宣肺、利咽之力,适用于热毒壅滞咽喉稍重证。
适应证:主治热毒壅滞咽喉稍重证。表现为咽喉肿痛(较甘草汤证明显,可见轻微红肿),吞咽困难,咳嗽(因咽喉不适引发),痰少而黏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禁忌证:
阴虚燥咳伴咽喉不适者慎用(如咽干、咽痛、无痰),桔梗宣散之性可能耗伤阴液,加重燥咳。
风寒所致咽喉肿痛者禁用(如咽喉疼痛、伴恶寒、流清涕),清热解毒药易损伤阳气,加重风寒。
方解:
君药:桔梗,苦辛平,宣肺利咽、祛痰排脓,能宣畅肺气(“肺主通调水道,上通咽喉”),促进咽喉部热毒与痰浊排出,缓解肿痛与吞咽困难。
臣药:生甘草,甘平,清热解毒、利咽止痛,助桔梗增强利咽解毒之功;同时甘能缓急,减轻桔梗的宣散之性,保护咽喉黏膜。二者配伍,一宣一清,共奏“宣肺利咽、清热解毒”之效。

97.苦酒汤

功效:清热化痰,敛疮利咽。以苦酒(醋)为主要辅料,兼具清热、敛疮作用,适用于热毒痰浊壅滞咽喉、咽喉黏膜破损证。
适应证:主治热毒痰浊壅滞咽喉、黏膜破损证。表现为咽喉肿痛(疼痛剧烈,可伴咽喉黏膜溃疡、糜烂),声音嘶哑(甚至失音),吞咽时疼痛加剧,痰少而黏(或痰中带血丝),舌红苔黄,脉数。
禁忌证:
对醋(苦酒)过敏者禁用,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咽喉不适加重等过敏反应。
脾胃虚寒者慎用,醋性酸,易刺激胃黏膜,加重胃痛、反酸、腹泻等症状。
阴虚火旺者慎用,醋偏收敛,可能导致虚火内郁,加重潮热、盗汗等表现。
方解:
君药:半夏,辛温,燥湿化痰、散结消肿,能清除咽喉部痰浊,减轻痰浊壅滞所致的肿痛与声音嘶哑;其辛散之性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,助黏膜修复。
臣药:苦酒(醋),酸温,清热解毒、敛疮止痛,能直接作用于咽喉破损黏膜,收敛疮面、减轻疼痛,同时增强半夏的化痰散结之力。
佐使药:鸡子白(鸡蛋清),甘凉,滋阴润燥、清热解毒,能滋养咽喉黏膜,缓解干燥、疼痛;同时缓和半夏的刺激性与苦酒的酸味,保护咽喉与脾胃。三者配伍,清热、化痰、敛疮兼顾,针对咽喉肿痛伴黏膜破损的证候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中医方剂核心信息对照表?表格会将上述方剂按类别划分,清晰列出每首方剂的功效、核心适应证、禁忌证及君药,方便你快速查阅和对比。

中医常用方剂分类及方解(上)


(注:文档部分内容由 AI 生成,仅供中医学习之用)

网友评论 共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