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注册 登录



中医“神奇三针” 火了!中医 “少而精” 的智慧,对症取穴立缓解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23:01:05   阅读:17



一、气血三针(核心:调理气血、改善气血亏虚 / 瘀滞)

常用穴位(临床组合灵活,以下为经典搭配)

气海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 1.5 寸。
作用:温补元气、益气健脾,是调理气虚的核心穴(如乏力、气短、面色苍白)。

血海穴:位于大腿内侧,髌骨内上缘上 2 寸,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
作用:活血化瘀、补血养血,主治血虚(头晕、月经量少)、血瘀(痛经、肢体瘀斑)。

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 3 寸,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。
作用:健脾和胃、益气养血,通过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,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各种不适。
适用场景:气血两虚证(面色萎黄、头晕乏力、心悸失眠)、血瘀证(肢体麻木、痛经、产后恶露不尽)等。

二、鼻三针(核心:通利鼻窍、调理鼻病)

常用穴位(针对鼻炎、鼻窦炎等鼻部问题的经典组合)

迎香穴:位于面部,鼻翼外缘中点旁,当鼻唇沟中。
作用:通利鼻窍、疏散风热,直接作用于鼻部,缓解鼻塞、流涕、嗅觉减退。

鼻通穴(又名上迎香):位于面部,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处,近鼻唇沟上端处。
作用:开窍通鼻,对鼻塞、鼻痒、打喷嚏(如过敏性鼻炎)效果显著。

印堂穴:位于前额部,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。
作用:疏风清热、安神通窍,辅助缓解鼻部不适伴随的头痛、头晕。
适用场景: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鼻窦炎、鼻息肉(缓解症状)、嗅觉失灵等。

三、男科三针(核心:调理男性生殖系统问题,侧重补肾、理气、祛湿)

常用穴位(临床需结合病症辨证,以下为基础组合)

关元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 3 寸。
作用:温补肾阳、益气固精,主治阳痿、早泄、遗精、前列腺增生等。

中极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 4 寸。
作用:调理膀胱气化、益肾兴阳,对尿频、尿急(前列腺炎)、性功能减退有辅助作用。

三阴交穴: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作用:健脾益肾、疏肝理气,兼顾调理脾肾两虚(如精子质量差)、肝郁气滞(如勃起不坚)。
适用场景:阳痿、早泄、遗精、前列腺炎、前列腺增生、少弱精症等(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后,作为辅助调理)。

四、妇科三针(核心:调理妇科气血、肝肾,改善月经及生殖问题)

常用穴位(经典组合,兼顾月经、带下、不孕等问题)

关元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 3 寸。
作用:温经散寒、益气养血,主治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宫寒不孕。

三阴交穴: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作用:健脾祛湿、疏肝益肾,是妇科万能穴,可调理月经紊乱、带下异常、产后虚弱。

太冲穴:位于足背,第 1、2 跖骨间,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。
作用:疏肝理气、活血化瘀,缓解肝郁导致的月经不调、痛经(血瘀型)、乳腺增生伴随的妇科不适。
适用场景:月经不调(周期紊乱、量少 / 量多)、痛经、闭经、盆腔炎、宫寒不孕、产后恶露不尽等。

五、头痛三针(核心:疏风、通络、止痛,针对各类头痛)

常用穴位(按头痛部位辨证搭配,经典基础组合)

太阳穴:位于头部,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,向后约 1 横指的凹陷中。
作用:疏风清热、通络止痛,侧重缓解偏头痛、额部疼痛,尤其适合风热或血瘀型头痛。

合谷穴:位于手背,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(“虎口” 凹陷中)。
作用:疏风解表、行气止痛,“面口合谷收”,可缓解全头痛,尤其伴随鼻塞、咽痛的头痛。

太冲穴:位于足背,第 1、2 跖骨间,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。
作用:疏肝理气、化瘀止痛,侧重缓解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(如两侧胀痛、头顶痛)。

适用场景:偏头痛、紧张性头痛、血管神经性头痛(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后),可根据头痛部位调整(如头顶痛加百会,后头痛加风池)。

六、失眠三针(核心:安神、宁心、调脏腑,改善睡眠障碍)

常用穴位(兼顾心、肝、脾,针对失眠核心病机)

神门穴:位于腕前区,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。
作用:宁心安神、清心泻火,是调理失眠的核心穴,尤其适合心烦、多梦、易醒者。

内关穴:位于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 2 寸,两筋之间。
作用:理气宽胸、宁心安神,缓解失眠伴随的胸闷、焦虑、心悸(如心脾两虚或肝郁型失眠)。

三阴交穴: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作用:健脾养血、益肾宁心,兼顾调理气血不足(如血虚失眠,表现为入睡难、醒后乏力)或肝肾亏虚(如失眠伴腰膝酸软)。

适用场景:原发性失眠、神经衰弱、焦虑导致的睡眠障碍,可根据证型调整(如阴虚失眠加太溪,痰热失眠加丰隆)。

七、肩痛三针(核心:通络、止痛、松解筋脉,针对肩周不适)

常用穴位(聚焦肩关节周围经络阻滞,经典实操组合)

肩髃穴:位于肩部,三角肌上,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,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。
作用:通经活络、疏风散寒,主治肩痛、肩关节活动受限(如抬臂困难)。

肩贞穴:位于肩关节后下方,臂内收时,腋后纹头上 1 寸。
作用:舒筋活络、止痛,侧重缓解肩后侧疼痛(如肩周炎、肩袖损伤导致的牵拉痛)。

阳陵泉穴:位于小腿外侧,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。
作用:舒筋利节、调和气血,“筋会阳陵泉”,通过调理全身筋脉,缓解肩部筋脉拘挛(如僵硬、活动时刺痛)。

适用场景:肩周炎、肩袖损伤(恢复期)、颈椎病导致的肩痛、肩关节活动障碍。

八、胃痛三针(核心:和胃、理气、止痛,针对脾胃功能失调)

常用穴位(兼顾胃经、脾经及任脉,覆盖胃痛核心病机)

中脘穴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 4 寸(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)。
作用:健脾和胃、消食导滞,是胃之募穴,主治各类胃痛(如胃炎、胃溃疡导致的隐痛、胀痛)。

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 3 寸,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。
作用:健脾和胃、益气止痛,胃经合穴,缓解胃痛伴随的腹胀、嗳气、消化不良。

内关穴:位于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 2 寸,两筋之间。
作用:理气止痛、和胃降逆,侧重缓解胃痛伴随的恶心、呕吐、情绪紧张(如肝气犯胃型胃痛)。

适用场景: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导致的胃痛、胃胀、嗳气、反酸。

九、腰痛三针(核心:补肾、通络、止痛,针对腰部不适)

常用穴位(兼顾肾虚、血瘀、寒湿等腰痛病机)

肾俞穴:位于腰部,第 2 腰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(肚脐水平线对应腰椎为第 2 腰椎)。
作用:补肾壮阳、强腰健脊,主治肾虚型腰痛(如酸痛、劳累后加重,伴腰膝酸软)。

大肠俞穴:位于腰部,第 4 腰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(髂嵴最高点对应腰椎为第 4 腰椎)。
作用:通经活络、止痛,侧重缓解腰椎间盘突出、腰肌劳损导致的腰痛(如刺痛、放射痛)。

委中穴:位于膝后区,腘横纹中点。
作用:舒筋活络、清热凉血,“腰背委中求”,缓解腰部经络阻滞导致的疼痛(如急性腰扭伤、慢性腰痛急性发作)。

适用场景:腰肌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肾虚腰痛、急性腰扭伤(恢复期)。

十、面瘫三针(核心:疏风、通络、濡养面部筋脉,针对面瘫)

常用穴位(聚焦面部经络,兼顾局部与远端调理)

地仓穴:位于面部,口角外侧,上直对瞳孔。
作用:疏风通络、濡养筋脉,主治口角歪斜(面瘫核心症状)、流口水。

颊车穴:位于面部,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(中指),闭口咬紧牙时,咬肌隆起处。
作用:通经活络、祛风止痛,缓解面部僵硬、咀嚼无力(如面瘫伴随的咬肌功能障碍)。

合谷穴:位于手背,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作用:疏风解表、通络止痛,远端取穴调理面部经络,辅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(面瘫急性期至恢复期均常用)。

适用场景:周围性面瘫(如贝尔氏麻痹)、面瘫恢复期后遗症(如口角歪斜、面部抽搐)。


重要提醒

1.针灸属于医疗行为,穴位定位需精准,针刺深度、角度有严格规范(如腹部穴位针刺过深可能损伤脏器,背部穴位可能触及胸膜),非专业人士绝对禁止自行操作。

2.上述 “三针” 仅为临床常用组合,实际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体质、病症辨证调整穴位(如气血三针可加脾俞、胃俞,鼻三针可加合谷,),并非固定不变。

3.若有相关不适,需前往正规医院中医科或针灸科就诊,由医师辨证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避免盲目针刺导致损伤或延误病情。


网友评论 共0条